高山仰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致我们终将失去的清贫,纪念父亲高令文,高山仰止,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母亲认为这是耻辱,很生气,说:我们是穷,可也没穷到吃你们的垃圾吧,我们穷是我们的事,又没讨扰到你,你也不用这样对待我们。所以我看看缸底还有点白面,就给孩子吃了,我一想还有个水萝卜呢,也炒着吃了,本打算都回来时一起吃呢。父亲说:做的对,就应该这样。母亲说;人啊,穷不怕,怕的是没有骨气,没有志气。穷,又不是我们不下地干活,也不是我们好吃赖做,是劳动后就达到了这个样子,是普遍的情况,大家都这样。再说我们不缺胳膊不缺腿,辛勤劳动总不会一辈子都这样穷吧?瞧不起谁啊。这是母亲生气时说的话。父亲虽然没有回答,但神情一样沉重、表情一样严肃。此时我明白了人穷志坚的说法。

恰巧几天后,我放学回家,大娘在门口遇到我,一定要给我两个大白馒头,说是刚蒸好,还散发着香喷喷的味道呢。我面带微笑,谢过大娘的好意,说我们家还有许多呢。我坚持不要。在拉扯的过程中,大白馒头掉在地上,我还心痛了片刻。但我依然推辞礼貌离开。回家后告知母亲。母亲微笑着对我说:你做的对,大丈夫岂能为三斗米折腰。我们一定要努力干活,改变这种情况。我点点头。以后我遇到大娘一样客客气气彬彬有礼。

多年之后,我们谈到大娘时说起了这事。母亲说:那时你大娘家的日子好过,家里干活的人多,工分也多,分到的细粮就多,你大爷又是外地的干部,工资高,白面一袋一袋的往家送,都是有人用车送,所以那个时候你大娘家就整天吃白面。可是啊,日子都是自己过的,这无法攀比,若因此看低别人就不好了。最后母亲还说了一句:记住啊,人穷志不能短,这是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的我们拿着,不是我们的丝毫不能接,明白了?我点点头。是啊,生活的贫与富是一种存在状态,而思想的贫与富是一种灵魂考究。如何看待或面对,则与人的品性有关联了。

清贫的日子回想起来便有说不尽的话题,家里条件有限,吃已紧紧巴巴,穿更无法提及。过年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或同一件衣服姊妹之间你穿过了我再穿,只有穿破才肯罢休。我就穿过我姐穿小了的衣服。有一年春节前期,因伯母家的二位姐姐都穿上了二姑送来的新衣,带上鲜红艳丽的围巾。母亲一咬牙,也给我姐买了一件新衣,白底红花很漂亮。姐姐很是高兴,只肯过年时才穿,平常可是舍不得穿上。两年以后小了,穿不下了。若抛掉可惜,我正好穿下。但有花朵。母亲便取些深染料上色。我穿时原来的花朵仍隐约可见,还被同学指指点点。但我并没介意,因为我可有合体的衣服穿了。

还有一次,伯母家的二位姐姐又穿上了二姑送来的解放牌运动鞋。春后正好穿着。姐姐也想要一双,便与母亲提出。母亲根本不可能满足姐姐的要求,但家中还有几斤地瓜富裕,母亲说:你去集市卖掉吧,卖了就可以买双新鞋。姐姐听说二十里外的五里厚煤矿价格要高些后。我便与姐姐一同前往。那天的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姐姐推着小推车,我在前面拉着。我们一大早出发,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地点。果真价格稍高。不到一小时便已卖光。得到的钱刚好够买一双运动鞋。中午时间,我们走到了一家小餐馆,也仅是讨了碗水喝,没舍得吃饭。回家后姐姐把钱全部给了母亲。母亲这才狠了狠心,给姐姐买了那双运动鞋。我之所以记得这事,是因为那天餐馆的大白馒头实在诱人,飘过一眼便刻在脑海深处,以至于现在提及此事,那个大白馒头的画面仍在闪现着,成了我如何也忘不掉的记忆。

是啊,清穷不是我们怕苦不劳动,也不是我们偷懒不努力,是那个时代的物质条件满足不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整个社会都在上坡的过程中,要想富裕到何种程度也是异想天开,顶多就是平时多或少吃些白面的差别。而一家五口,全值着父亲可数的工资与母亲了了的工分,远远满足不了日常的开销与维护。我姐我哥上学要花钱,礼尚往来要花钱,穿衣戴帽也要花钱,所以就不能再奢想生活水平有多好了。那时候家里没有一分钱是常有的事,此时若遇到了花项,母亲只好到外婆家借上几元来维持周转。这是当时无法改变的实事,也是社会的一种现状,我认为这就是生活。

所以,农村百姓的日子,各家吃食的差异,水平有些不同也是正常,条件稍好,除了地瓜或地瓜面的煎饼外,会吃些玉米面的饼子或煎饼,偶尔吃到黄豆或花生,这已是上等的生活水准了。煎饼基本上就是主食。滩煎饼是家家必做的活计。把地瓜面和好,在热鏊子上一滩,然后滚动,粘下薄薄的一层,干的很快,揭下来,叠成长方形,可随时食用。如果地瓜面内加上些玉米面,便感觉有些奢侈,若加上些豆面,更是上等的生活水平呢。再配上葱卷起来,就更好吃了。有名的煎饼卷大葱就是这个时期的创举。

而吃玉米面饼子呢,就是把玉米面用热水调合好,贴在锅边上,做饭时一同蒸熟。如果玉米饼再配上蒜、添此醋吃,那可是理想的生活水平了。有一次我去上学,看到邻家爷爷坐在门口吃玉米面饼子与蒜泥,羡慕的我好久都没忘记给母亲要着吃。玉米面已是奢侈,蒜与醋更是没有,清贫如我们根本就吃不到了。所以,我就一直念念不忘了许多年。待有了条件以后,我自然做了一次玉米面饼子,把蒜捣成泥,然后加上醋,是老陈醋。可是,不管我如何装出吃的津津有味,也没能吃出那种香甜与期盼。虽然努力且强制自己实现了愿望,但那种美好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清贫,就这样给我留下许多的的回忆与体验,留下了许多的酸楚与感悟,留下了许多的话题与感慨,成了我少年时期不可忘却的记忆。但是清贫的日子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能让我想起许多曾经的往事。“他”是生命中的一分真实、一个过程或一种阅历。我有时就想啊,清贫的日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安逸于清贫,要在清贫中努力的把生活过好,这才是清贫留给我们的意义。母亲就说过这样的话。母亲说:苦日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甘愿过苦日子。如果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就我们贫穷,那就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母亲有时说话很有哲理。而母亲把我们没能过上好日子,归结于她自己不识字,打小没上过学,要不然肯定与大娘家一样呢,因为大娘就识字。

关于上学,母亲说:那时也没有人说让我们上学的事,连你舅舅也没上过学,识不了几个字。母亲还纳闷的说:对啊,你姥爷与姥娘怎么就没这个心思让我们上学读书呢?那时已经时兴读书了,我家近门的二弟,与你舅舅一样大,人家就因为上过学,成了领国家工资的人。不过呢,还是不上学的多,上学的少。我点点头,只是听着,根本不懂其中的原因,若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与大环境或大局势有关,都是如此便就是如此了。

因此在母亲的潜意识里,我们之所以没能过上好日子,全是自己没有读过书、不会识文解字的原因,还连累了自己的子女也受苦受累。所以,母亲再苦再累也坚持让我们读书。坚持让我姐与我哥读完初中毕业,她们的同龄人很少有初中毕业的。当时不是不读高中,而是读了高中也要下地劳动,初中水平正好适宜。所以读书也没有想过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没有远大的目标,学到的知识也了了有限。谁知在我哥毕业后的第二年,国家就恢复了高考制度。母亲一听可是高兴,当即嚷着让她俩继续学习,而母亲坚持自己随生产队集体劳动。

关于母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本不用思考,可随时描述,这是我一个时期的真实记忆。母亲带着竹编草帽,弯曲着腰身,举着重重的锄头,一步一步向前,翻土或间苗。或背着重重的喷雾器,裹上头巾,在烈日炎炎下到棉花地喷撒农药。棉花稞已远远超过了母亲的身高。或挑着水桶,一步一扭的栽种地瓜。母亲锄草施肥松土灌溉样样在行,采摘装卸肩挑背扛均是能手。汗水流下也顾不得擦试,腰酸背痛更来不及歇息,而神态昂扬满面红光。是的,就是这份汗水,换回了我们生存的食物;就是这尊身影,描绘着我们美好的明天。

而我姐与我哥,则在西房挑灯夜读。窗前月下看读思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烛光与星辰伴她们温故而知新,月光与阳光陪她们更上一层楼。一声声阅读,一道道难题,一篇篇文章,一天天光景,成为她们踏上顶峰的石阶,化作展翅高飞的双翅。苍天不负有心人,有大志者事竟成。秋季高考,她俩双双命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入不同的学校,从此离开了高庄。毕业后踏上不同的岗位,成为国家栋梁,实现个人理想。

我姐升学后国家有一定补助,节约度日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再说,本以学习为重,其他也不攀比,所以那几年我家的日子才比较宽心。而农村不久后土地包产到户,种收各负其责,虽然仍是母亲一人劳作,但收成逐年增加,粮食自然就多了起来。加上父亲的工资接济,我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明显好转,吃白面馒头也就成为日常主食。开始每月吃上一次,后来每周吃上一次,再之后天天吃已不成问题。此时我才明白,原来清贫本不是生活的原色,逐渐富裕才是活着的根本。幸福的生活就要靠辛勤的努力所得,美满的日子需要物质的丰富体现。

于是,母亲高兴的说:看看还是努力好吧,不论下地干活,还是毕业工作,都是一样的结果。现在可是想什么时候吃白面就什么时候吃了,不用算计着再去磨面,也不用等一家人都齐全了再吃一次水饺,总归是苦尽甘来,所以我说辛勤劳动总不会一辈子都这样穷吧。母亲看着满满的大白馒头,喜形与色的说:这不,好日子说来就来了。是的,从此之后,我们家的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再后来我也有了工作,这才与清贫做了彻底的告别。所以我想,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更应该记住那些凄凉的日子,记住流下的汗水与付出的努力,好让后辈们不能忘记生活的苦与艰辛,不要忘记命运的悲与不幸。

所以,我一直认同母亲的这种观点,生活的改变与知识有关,但也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如果整个社会物资贫乏,有了知识又能如何?所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时到如今,大家基本都过上了好日子,付出劳动之后,也不会担心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我一直教育着我的后辈们,要珍惜现在的安好与平和,要感激世道的平稳与发展。社会是前进的,不要看到过程中的点滴不足,就认为整个发展都存有问题,这种看法极不全面、也不负责。日子终会好的,发展中的不足也终会解决的。过去的生活无论多么贫穷,日子也无论多么清苦,因为有了前进的心思与动力,有了蓬勃的朝气与精神,好日子很快就来到了。时代的发展也是如此,人人都有前进的心思与动力,都有蒸蒸日上的决心与拼搏,那么更美好的日子还愁不会到来么?

更美好的日子当然很快就会到来,也一定会到来。这是不久前我与外甥女、两侄儿及我女儿一同聊天时所说的话语。当然,讲述清贫并改变清贫才是我们聊及的重要内容。如今再说起清贫的日月,已是遥远的过往与漫长的曾经了。提及这些,也并非故意揭露伤痕或展示苦痛,而是让后辈们懂得现在生活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清贫终归是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的美好,感到过撕心的痛苦与悲伤,所以这不是励志之谈,而是思变之论。好在我们并未在清贫中沉寂下去,通过大家的努力与坚持争取到了美好的今天,所以这份努力与坚持就显得弥足珍贵。如果让我把一件重要的财富保留下来的话,我会选择这份努力与坚持,选择让自己脱离窘迫、远离困境的这份努力与坚持,并永远的传承下去。是啊,我们宁愿不去感知清贫带来的自持与淡定,也一定带着这种努力与坚持过好每一天、每一年。

聊天结束的当天傍晚,我们一行五人,站在了寂静的西房前。西房安然的立与夕阳之下,与我们相对而视。街外的世界繁华,院内的时空肃静。这间几仅破落的小屋,翻翻盖盖,来来回回,为我们承担过无数的风雨与忧愁,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与笑声。居住时我曾一度担心,西房若在某个风高夜黑之时突然倒塌,我会不会因此丧命。可运数轮回,却成为我们由清贫走向富裕的见证。是啊,西房确实有过家徒四壁的光景,有过挂席为门的日月,也有过空堂陋室的时光,但也有过兴旺与鼎盛的时期,有过热闹与非凡的时刻,而如今又是无人居住、轮回到空荡寂静的状态。只是一度的繁华转为萧条,又多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印证。

西房的主梁是那棵榆树,嫩叶与皮质曾是一家人口的主食,拯救过这家儿女的生命。而副梁是那棵枣树,也承载着一个调皮男孩的快乐童年,成为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迹。如今思想,这间西房与主、副栋梁,完全可以纳入到这家成员的行列之中。“她们”与我们一样,在这里悲切,在这里忧伤,在这里繁华,也在这里彷徨。此刻,我仿佛感受了西房的呼吸与枣树的心跳,我似乎已幻化成了一棵枣树,成为了副梁,或者我就是前世的枣树幻化而成,并在这里相聚,在这里分离,在这里清贫,也在这里富裕。我们在不经意间团聚,又在无意识中别离,然后再团聚、再别离,就这样简单的牵手又草草的告别,从容淡定处世不惊,完成着这命际之内的轮回与相依。

关于清贫,虽然让我们感知了不曾有过的感知,懂得了末曾懂得的领悟,但是我宁愿没有度过这段心酸的日子,不再述说这份所谓励志的经验,而是一开始便在这般安好的时光里活着,该是多么的欣慰与安逸。我曾一度认为,在我们离开之后,西房会承受不了孤寂的凄凉与日月的侵蚀而消失,但万物有灵却等到了我心存感激的站在这里,并感受着彼此的感受,快乐着互相的快乐。是啊,西房也一如在这里度过的生命一样,走过了繁茂的兴盛时节,看到了我们的离散飘泊,等待着我们的最后相见。知晓彼此安好,便是繁华盛年。

我也一度思想,当年我姐与我哥如果没能走出高庄,我也因种种限制留在了这里,那么这段清贫凄凉的日子将会如何?若真如此,我们是否还要度过一段更加遥远、更加漫长的悲凉日月?我是否还能用“致我们终将失去的清贫”来纪念这段光景?还是我们终将在清贫里永远的清贫着?

其实路数已定,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会在安然中度过。所以,我依然坚信,如果我们没有走出高庄,那一定会有另一种更加完美的方式来终结这段清贫的路径,无需战争,不必忧愁,也一样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因为我们的整个社会,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坚持下,已经达到了让众生幸福安康的水准,许许多多没有离开过高庄的人们也一样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而我们生在其中自然不会很差,我自然会用“致我们终将失去的清贫”来告别清贫,来纪念这段日子。这就是人生,就是命运。比如,我站在这头,你站在那头,我正看朝花盛开,你却望月圆梦境。一切不必再论,终归灿烂光明,成败得失、是非对错自有定数。一切也不必再谈,时代勇往直前,拮据贫苦、殷实阔绰皆是美满。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终将失去的空影,都是挥手告别的故事,包括自持,包括淡定,自然也就包括清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三国:从徐州开始匡扶汉室

马木东

洪荒之大巫师

醉云吹梦

炮灰女配丹法双修

小小肥妞

修仙太难,我用异兽分身成道祖

藏好小马甲

拿钱上恋综而已,都选我干嘛

清粥米色

奇才寻仙路

夏沫樱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