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彻二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76章实践,大唐再起,兰彻二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每段松木,长一丈,两根即钱一贯又三百。”</p>
黄德彰拿起算盘,开始计算起来,铺就了一里的地,也就是二十根,就差不多耗费二十六贯。</p>
唐时,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p>
当然,这只是材料费,人工什么都没算。</p>
而如果初步估算,一里三十贯,那百里,起码就三千贯。</p>
两根轨木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五尺,也就是1.5米,所有的木轨,都要是这个距离。</p>
而如果在其他地方很难,但军械司,早就有了尺子,一尺的标尺,一寸的,十分之一寸的分,十之一分的厘,差之毫厘的厘。</p>
所以,距离量好,但困难又来了。</p>
如此让其固定呢?马车行驶奔驰时,不会松动?</p>
直接摊在地面,震动一下就松了,即使用了铆钉。</p>
于是,在皇帝的建议下,又在下面铺上枕木,而且,不再用木钉,也就是“榫卯”。</p>
对此,黄德彰提出异议:“陛下,铁钉太过于昂贵,且长久用之,容易松动,榫卯用之,则便宜一些。”</p>
而看到木匠们熟练的使用榫卯,李嘉就放下心,心中也认可起来。</p>
此时此刻,铁定还真的不如榫卯,成本与结构上,都不如。</p>
如今这个时代,铁钉不像现在用机器批量生产,它必须由铁匠一根一根锻,虽然锻造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锻造的周期十分漫长。</p>
而且,还基本上是巨型铁钉,配合木钉使用。</p>
即使是穷奢极欲闻名历史的隋炀帝也没舍得大量采用铁钉,只是用在龙床上,而且也不是直接拿锤子钉进木头里,而是事先在木头上凿出一个孔,再把铁钉嵌入里面。</p>
枕木,加木钉,一番敲打镶嵌后,一里长的木轨成功了。</p>
上面凸起,而马车的车轮而正好凹进去,两者覆盖贴合,如同现在的火车轨道。</p>
马车跑起,哗啦啦,由于阻力大减,速度比车辙道还要快些。</p>
一众欢呼。</p>
而黄德彰则皱起眉头,看着快速摩擦,而修建变形的轨道,他不由得摸了摸,又捏了捏,说道:“陛下,木轨却没有铁皮,即使是松木这般的硬木,也难以大量的承载。”</p>
“如果这般,不出十来日,就会磨损殆尽。”</p>
“另外,车轴如此运转,也需要用铁制,不然这样奔驰,一日间,就可磨损完。”</p>
说白了,木轨车,最大的损耗,就是在木轨,以及车轴上。</p>
车轴倒是无所谓,但木轨,数百里路,用到的铁,难以计量,如今的铁产量,肯定难以满足。</p>
更关键是,即使满足,铁皮包裹木轨,安全就没法子了。</p>
要知道,即使新中国前,铁一直是战略资源,放置在道路上,不是让人犯罪吗?</p>
到了这里,一切就陷入了问题中。</p>
归根结底,还是钱财损耗的问题。</p>
这也是为何,轨道交通在工业化后才发展起来的。</p>
“可以先试行十里路,看看效果如何!”</p>
ps:求票,求订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