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彻二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86章分封,大唐再起,兰彻二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知何时,京城中流传起了分封建国的流言。</p>
传闻,皇帝准备分封一块地方,给予自己的弟弟卫王李宾,让其世袭罔替,分蕃就国,成就一番兄友弟恭。</p>
这话一出,众人皆不信。</p>
从南北朝开始,实封早就被抛弃了,基本上都是虚封,即使到了前唐,大名鼎鼎的秦王,也只有开府的权力,并没有蕃国。</p>
不过提到秦王李世民,话题就又偏转了,如果那时真的有蕃国,其还真不定能坐稳皇位。</p>
话题越来越偏,甚至脱离到玄武门之变上去了。</p>
也自前唐起,社会开放,只要不是编排当今,其余的倒是并无大碍。</p>
有的人,于是就念叨起来:“高祖的玄武门,武后的神龙之变,玄宗皇帝的唐隆等等——”</p>
“这加在一起,怕是十几次咯!”</p>
基本上,除了唐高宗,唐德宗,唐顺宗,唐昭宗外,就没有一个正常继位的,不来一场政变,根本就不算正宗。</p>
这些宫廷政变,反而极大的消耗了大唐的国力,内耗不止,这也是为何中唐后,一直无法消灭藩镇的原因之一。</p>
甚至,到了后期,中枢的宰相们为了斗宦官,甚至拉拢地方藩镇,而宦官们也不甘示弱,也争相拉拢。</p>
于是,诡异的事情来说,不再有人想要消灭藩镇,反而要千方百计的维持。</p>
这也是为何,黄巢之乱前,唐朝还依旧能够维持体面的原因,因为藩镇们也需要朝廷来维持秩序。</p>
人们都是天然的渴望秩序,而不是混乱。</p>
幸好,这时候,邸报及时刊登了一份文章:论分封的损益——</p>
这篇文章,先是讨论了从西周,西汉,以及西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国情况。</p>
然后,拿西汉的铲除吕氏的藩王,与东汉末年的刘备来举例,讨论了分封的好处。</p>
再又拿出西晋,以及刘宋时期的藩王之患,讨论其坏处。</p>
虽然说这篇文章不偏不倚,但却暗示着,分封还是好大于坏,益大于损的。</p>
而舆论,也因此而沸腾。</p>
国子监生们,这为此愤慨起来,或者三五成群的讨论,或者聚众饮酒,大肆咆哮,引得洛阳的百姓纷纷看热闹。</p>
这些读书人的讨论,只是在平民之中掀起波澜,而在官场上,却毫无涟漪。</p>
甚至,许多高官,明示自己子弟,不要讨论这些话题。</p>
不过相较于朝堂,翰林院总归是一处边缘,却有重要的场地。</p>
进入翰林院的,每一届中,只有十余人,三鼎甲必然加入,其余的人都需要通考,难度不亚于进士科考试。</p>
待上半年,修心养性,然后等候安排,好的去政事堂,当堂后官,差点的,就去六部,学习一番。</p>
其他的进士两年观政,就可外放,但是翰林院的进士们,却要三年。</p>
而一旦外放,就是正七品县令,一地主官,可谓是极大的跨越。</p>
张齐贤从家中赶来,望着安静且阴凉的翰林院,不由得笑了起来:“终于又回来了。”</p>
因为母亲去世,他休了半年假,别的人都已经外放,只有他还在,观政才堪堪结束。</p>
有人劝他,应该早早的谋求外放,但他拒绝了依旧走完了三年流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