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3章 暹罗政局,重生港岛之沈门崛起,刀笔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披汶的国内政策的基点是民族主义。当时华人移民已在暹罗站稳脚跟,大至当时的主要产业如碾米、橡胶以及酒店、银行、进出口,小到批发、0售、餐馆、服务等,华人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披汶认为华人在经济上的成功侵害了泰人的利益。因此,他颁布法令,限制华人的经范围。同时采取1系列排挤华人的揩施,如给华校设置障碍甚至关闭华校等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泰国和邻国1直存在着领土争议。披汶军人官府向当时占领邻国的法兰西殖民当局提出,在法兰西军队撒出邻国之后应将邻国归还暹罗。然而法兰西殖民当局拒绝了披汶军人官府的要求,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结果由扶桑国出面调停,法兰西最终同意归还部分领土。民族矛盾最容易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因此,披汶成了民族英雄。
但在2战期间,披汶有1段不光彩的经历。他同意扶桑军队过境暹罗赴马来亚,直至宣布与扶桑国为5,向盟军宣战。此举受到以社尼、比里等为首的“自由泰”人士的抵制。
2战结束后,社尼担任暹罗總理,指控其为“战犯”。但披汶未受任何惩处,反而在1948年又1次担任暹罗總理,且连任近10年。这固然有法律有空可钻的因素,(因暹罗的有关法律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颁布生效,对此前的行为不具管辖力),它说明暹罗的威权首领在暹罗的生存空间非同1般,同时也说明,暹罗社会对威权存在着广泛的、深厚的认同基础。
1944年任命宽为總理的1段插曲,颇能说明问题。当时2战已近尾声,披汶及其军人官府声望中落,在其军人官府向暹罗议会提交的两项议案未获通过后,披汶提出辞职。
暹罗议会经过磋商,提出阿派翁、披汶等3位總理人选。宽以69票对22票,大大领先于披汶。但当摄政王得知宽决意要任總理时,却劝阻他改变决心。摄政王认为,披汶1旦动用军队,宽根本无法与之较量,因此他不敢在任命谕旨上签字。而且摄政王表示,如宽仍然坚持初衷,自己将辞去摄政王的职务。宽仍坚持不退,摄政王果真提出辞呈。最后,只好由比里接任摄政王,在谕令上签字,宽才得以成为總理。
披汶在1955年的“新皿煮”试验,则是传统型威权统治中“皿煮为用”的1个典型事例。从1948年又1次上台始,披汶同样以铁腕手段对付1切敢于向其权威挑战的力量。动辄以“红色分子”嫌疑抓捕反对派、关闭报纸、取消地方议会的选举等等。
1955年4—6月,披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出访了美、英、西班牙等国家,会见了艾克大统领、伊丽莎白女王、佛朗哥等元首。回到暹罗后,披汶开始推行他的“新皿煮”政策。
披汶建议并组织起草了暹罗的第1部“政*党*法”,于当年9月在暹罗议会获得通过。为鼓励更多的民众投票,披汶将选民的年龄降低至20岁,并取消对选民文化程度的要求。而且披汶本人也明确宣布,要参加将于1957年2月举行的暹罗總理大选。
从披汶的从政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分界线:1是威权统治对守旧势力的倒退毫无1丝姑息的余地。面对复旧政变和复旧势力的种种活动,他们从未手软。另1条分界线是,可以在1定的条件下容忍有限的皿煮机制和实践,但前提是不能危及到威权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