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悔不当初,大汉永存,朕不帅,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34章 悔不当初
“冲!”
“堵上!”
防洪堤岸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们,他们大多是羽林军,他们手拉手站在一起,形成人墙,用自己的身体与水势对抗。
他们身着简单的蓑衣,甚至不穿,脚踩藤蔓编成的简易石头袋,抵挡着奔涌而来的洪水。
“快!”
“继续!”
后面不停的有人运送木头,大石头,除了这些羽林军,还有当地的大汉守军,农夫,妇女,甚至孩子,这些人林林总总,加在一起,至少有十几万人……
岸上,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帮助运送木头,
刘瀚真担心他一个摔跤,人就没有了,连忙道:“郑大人,您都60多了,万一有闪失,可不得了,来人,送郑大人回去休息。”
这个人正是郑当时,这是个牛人,为郑桓公二十二世孙,荥阳郑氏先祖,年轻时,有侠义,爱善朋友,在梁、楚国很有名。汉景帝时,任太子舍人。
汉武帝时,历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后来因在窦婴、田蚡争论中首鼠两端贬官为詹事,后来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
当年和汲黯可是好朋友,司马迁云:“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班固曾说:“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骠骑将军,不用,我也活不多久了。”
郑当时挥手拒绝了,他目光中带着追忆和懊悔,他自顾自的说着:“我还记得,那元光三年,这瓠子刚刚决堤,雨很大,大到人在雨中,基本模糊了身形。
我虽信奉黄老自然,但看见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心中痛惜,决定绝不会坐以待毙。
我那时候年轻,长孺也是,我们跳进河里,拖着木头去堵那些豁口。看着作为太守的我们身先士卒,那几万人军士便跟着我们,一起拼了命去堵缺口。
河边的百姓也会来帮忙,甚至连孩童妇女都下河堵缺,百姓们宁可自己饿着,也要给我们带来吃食。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六岁的小童,不怕生,胆子大,他很顽皮地把采摘好的,他认为最好的野果递给我,笑容灿烂的说:‘谢谢大人给我们堵河!’
每到这时我都会严肃地纠正:‘要谢陛下。’
看着这汹涌的河水,他也会忧心忡忡地问我:‘这河能堵住吗?’
我每次都坚定地告诉他:‘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可实际是堵上一次,没有过多久又冲垮了。
而且河越来越难堵了,河水暴涨,凶猛异常,我能感觉到堵得越来越吃力,堵而复决,决而复堵……”
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当时停顿了,然后目光幽幽的继续道:“我以为只要我们努力,大汉有千万人,总能堵住的。
可这个时候,我和长孺接到了陛下的旨意,要求我们带人返回,因为洪水总是堵不住,丞相田蚡认为这是天意,不如放任自流,陛下同意了。
他明明是有私心的,也许再努力一下就可以了。
当时,长孺很生气,‘那洪水就不堵了吗?’他冲着带来指令的官员咆哮,‘那些都是人命啊!’
可陛下的命令不能不听,我们无奈撤走了,十六个郡都被洪水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