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0章 太学之路,大汉永存,朕不帅,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太学发展上百年了,汉武帝建立的时候是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3年,如今已经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快140年了,西汉都灭亡了。
可以说太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细分出很多专业,一部经书就是一个专业。在太学中比较流行的是儒家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div class="contentadv"> 在造纸术成熟之前,写一点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任何能写东西并且长期保存的成本都非常高,除了石板,但石板费力气,要一个一个字的刻上去。
所以,在古代写字,他们一般是能写少就写少,不像是后世那些小说想怎么水就怎么水,动不动几百万字,上千万字。
孔子写春秋,那个省字呀,后面的人甚至弄出一字注释万种,充分探讨孔子简单字背后的微言大义。
孔子编辑一个诗集,收集了上百年的诗歌,总共也就凑出来3万字,吕不韦加上一堆门客,把诸子百家的著作折腾来折腾去,也才弄出20万字。
《易经》两万个字左右,老子《道德经》5000字左右,《周礼》四万字左右,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经书经过历代大师的注释和讲解,已经延伸为非常庞杂的体系,一本经书可能原文只有数千或数万字,而其注释和讲义却有几十万字,那是要穷极一生的。
故而,太学生们入学时一般都会拜投在某位大师名下选择某个专业学习,类似于后世大学分学科,博士生找导师。
所以,刘秀和邓禹商量一番之后,便决定拜刘秀为老师。
此刘秀非彼刘秀,他应该叫刘歆,是他跟其父共同编定了《山海经》。
除此之外,他在儒学、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和诗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是新朝目前当之无愧的儒学大家,执掌牛耳,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他还是古文经派的开山鼻祖。
王莽执政后,他任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王莽篡位称帝,封他为国师。
这样一个牛的人,如果能拜在他门下,那刘秀和邓禹的后半辈子就发达了,可以说是青云直上,一飞冲天。
于是,他们把拜帖递过去了。
这一日,国师府中,刘歆看着拜帖,似乎有印象,随口问了起来,“邓禹?新都神童,听说他14岁就能背诵整部《诗经》?”
“是的,老爷。”
“南阳刘秀,汉高帝的九世孙,这么说他算是我堂玄孙了?”
刘歆为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之子,五世和九世可是足足差了四辈,当然相差太远,已经不能这么算了,硬要攀亲戚,也是可以的……
“是的。”
“刘秀,刘秀!”
刘歆喃喃自语,这个名字很重要呀。
“见一见吧。”
刘歆虽然改名为刘秀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大家还是习惯他是刘歆,除了他自己,也没有人认为他是那个刘秀,如今的新朝还算勉强可以,远远没有亡国的样子。
刘歆如今已经64岁了,胡子大半都白了,他在府中接见了刘秀和邓禹,见两人器宇不凡,眉清目秀,脸上露出笑容。
简单交谈了几句,刘歆突然问了起来,“刘秀,你这名字是什么时候取的?”
“回国师,是我仙世的父亲,在我出生没有多久替我取的。”
大概是第一次见这么厉害的人物,刘秀显得有些拘谨。
刘歆仔细从上到下打量气刘秀,见刘秀纵然容貌不凡,可一脸温雅,没有王霸之气,心中渐渐踏实下来。
他见刘秀一脸疑惑地看着自己,笑问道:“令尊给你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你长相秀气儒雅吗?”
刘秀这个时候,脸色一红,见刘歆虽然精神矍铄,但面色苍老,脸上皱纹多,带着上位者的压迫,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感觉。
刘秀不知刘歆是在嘲笑自己还是另有他意,不愿说起父亲给自己取名的缘由,一时竟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年轻的邓禹给他解围了,开口说道道:“国师大人,文叔是因为家里书香流淌,所以就取这样的名字。”文叔是刘秀的字。
“多读书是好的,不错。”刘歆没有过于追究,扶着胡子,点头说着。
刘秀也回过神,没有刚刚的拘谨了,“国师是新朝大儒,博学多才,所以我们想拜国师学习。”
刘歆沉默片刻侯,问道:“其实你们已经读了不少书,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初学而已,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诗》、《书》、《易》、《谷梁春秋》、《左传》或者《周礼》,你们想学哪方面的呢?”
“国师大人谦虚了,您要是还初学,那新朝没有人深学了,学生愚钝无知,不知学什么好,还请国师指点迷津。”刘秀对学什么其实没有仔细思考过,只要能拜在刘歆门下,就是成功了。
刘歆这一下,有些不满意了,微微皱眉,不满地说:“天下学问,何其繁多,普通人穷极一生也难以钻研好一方面,你连自己想学什么都不知道,我又能如何指点你们?”
邓禹连忙补充起来,“学生愚钝,所以才渴求名师指点,为我们破云开悟,敦敦教诲,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孔子有教无类,希望国师不要嫌弃我们。”
刘歆看着邓禹有把自己比作孔子的样子,微微一笑,说道:“其实你们都不错,主要是我没有太多时间了,如今我已经是耳顺之年,怕是没有几年可能就入土了,我经历都放在著书上,还有朝廷的改革,没有时间教你们,免得误人子弟。”
刘秀和邓禹知道这是婉拒了,他们只能无奈告辞。
最终,刘秀拜在中大夫许子威门下学习《尚书》。除邓禹外,与刘秀同住一室的还有来自其他州郡的严光和彊华。
几人各学不同专业,刘秀学的《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它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即华夏古代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历史状况,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
邓禹、朱祐,还有邓晨学的《诗经》,这是华夏最早的诗歌总集,语言精炼优美,涉及周朝时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
严光学的《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华夏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因为春秋时期。
鲁国是当时天下诸侯国中的礼仪之邦,所以鲁国的国史在各国国史中最具影响力。而且这是孔子的著作,他就出生于鲁国。
彊华学的《周易》,它是华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华夏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