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猴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00章难民诉状自查纠,斐潜小说,马月猴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没错,流程。
斐潜之前在后世,看到『流程』二字便是有些反感,但是等他坐上了这个位置之后,就觉得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流程。
当然,流程不是代表着死板,就像是司马懿做的一样,虽然说大理寺的主要职责并非是接受一般百姓的诉讼案件,但是当那些『难民』出现在大理寺门前的时候,司马懿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下来。
因为司马懿也是头一次碰见这样的事件,以至于在应对的整个过程中也算不上是十分的完美,同时司马懿也没有及时的联络其他的机构进行多单位的协同,只是在次日之后才找到有闻司,但是至少司马懿没有像是后世的一些机构,动不动就以『流程』来推诿,来回踢皮球。
这种民间的诉讼,大理寺可以不管的,但是司马懿揽下了事情,并且是切实的去寻求解决的方式,但是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既然有问题,那么斐潜自然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流程』的问题。
斐潜召集了将军府的官吏,进行了一次扩大的会议。
像这种扩大的会议,斐潜一般都不做商议,只是告知。人越多,便是越难商议,毕竟众口难调。
斐潜根据此次的『难民告状』之事,表示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各机构的协调。
就拿这一次的大理寺接到了诉状,但是调查的力量大理寺是欠缺的,需要有闻司支持,调查出来了有什么嫌犯,需要缉拿,可能又需要巡检处,亦或是军中支援。
针对这种情况,斐潜下令组建将军府协调处,调蒲子县令王凌至长安作为文秘,负责尚书台,参律院,大理寺,百医馆,直尹监等偏向于文档方面的快速协调,另以黄旭为武秘,负责对于有闻司,巡检处,百人以下的军事调动的快速协调。文武之下各有负责协调的佐吏使员不等。
协调处的整体人数限制在二十人左右,以此来解决各家机构一方面需要其他机构的协助,另外一方面又觉得事情可能不是很大,不好麻烦斐潜出面的问题。这个情况在此次事件表现得很明显。如果说有闻司和巡检处早一点介入,关于市坊之内的传闻就不会发酵得如此厉害。
地方越大,机构就自然越多,需要协调的工作就越加复杂。
县城之中可能没有什么好协调的,反正都找县令,不行就去找县丞,再不行去找县尉,反正都能找到有人出面,但是州郡就开始会有这个协调的问题了。
就像是后世什么片区,这个片区里面的事情就是这个片区的,别管是小孩上学还是追捕贼人,过了这个桥,这个路,就是另外的片区了,就不合法了,就越区了……
因为找不到协调的地方,明明就住在这个小学的隔壁,天天能听到小学里面的读书声,但是因为户口不在这个学区,所以必须要天天跑十几里外,去上户口所在地的那个小学。
因为找不到协调的地方,即便是明知道再追几步就能抓到贼人,但是后面要上报手续,要领导签字,要写一大堆的报告,要证明自己不是故意越区执法,所以干脆就不追了。
有些事情明明只要协调一下,就解决了。那么为什么不肯协调呢?因为要写报告,要出公文,要走好几个部门,是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自然就没有人会愿意主动去做了。
找这个机构,这个机构说不归我管,找那个机构,那个机构说不归我管,但是实际上是不是完全不能做,不可协调?
并不是。
为了救洋丁丁,便是有院书记,院长,副院长亲自督阵协调,迅速上报市卫委调配两个医院的主任医师,组建团队专家会诊,一场超级重大的『危机』,不就是顺利解决了么?
而至于什么其他伤患,比如腿伤的,哮喘的,若是不带『洋』字的那种,那就没办法了,保护不了,更协调不了,因为院长什么的都忙着要去保护带『洋』字的人,为打赢『保卫战』流血流汗,尽心尽力,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做其余的一些『繁琐小事』了。
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看到丁丁医院某些人技术的强大,也需要看到丁丁医院某些人内心的弱小。
阶级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有人有利益,就肯定是有人多,有人少,或是有人不管多少都觉得自己少,这就肯定有矛盾,而作为统治阶级,在享受了更多的利益的同时,就是为了处理和协调这些矛盾的,而不是惧怕和推诿,亦或是明目张胆的歪着屁股。
周之所以能立,是因为上古部落的结构崩塌了,需要新的体系。
汉之所以能立,是因为从旧贵族的势力倒塌了,华夏需要新的领导者。
国是如此,士族也是一样。
从公卿到士族,这本身也是一种时代的变化。
如今汉朝整体机构崩塌,中央和州郡产生了问题,那就说明需要新的行政体制,新的模式去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能一步到胃。
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改变的观念,依旧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于士族大户来说,家族人口众多,自然会有有一些人品行好,一些人则是品行坏,这都很正常。就即便是不谈士族,就算是普通人家,就在同样的阶级里面,都是一般的街坊邻居之中,也会有这户人家去欺负那户人家的情况出现。
因为觉得『难民』是弱者,有了同情弱者的同理心,立场就偏向于这些『难民』也同样很正常,这些都不需要特别的强调,亦或是纠正,只不过需要的是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进行处理,这对于大多数的百姓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这个协调处并不直接指挥各个机构,只是作为中间的桥梁,也就是省去了公文流转的时间,在急切需要协作的时候,可以先协调合作,再出后续的公文备档。
等蒲子县令回长安之后,就先搭建起来试运行一段时间,然后空缺的蒲子县令,则是暂时有县丞代理职务,并将此空缺公示,在今秋吏员专场的内部晋升考试当中,择优而任之。
斐潜这样的安排,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
就像是斐潜所言的那样,其实各个机构都有一些需要其他机构协调处理的事项,之前这个事情都是上报给尚书台的庞统,可是现在庞统告假调休,所以需要协调的工作就变成了直接要找斐潜,这就让一些人会犹豫一下。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打搅斐潜呢?
这样的小事就去找骠骑,会不会显得自己有些无能?
甚至还会想着说去打探一下骠骑今天心情怎样,如果万一骠骑今天心情不好,自己贸然前去岂不是触霉头了?
诸如此类。
然后事情就耽搁了。
大理寺司马懿的这一次事件,也就类似是如此,等到发现事情已经变大,不得不再去找有闻司的时候,其实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所以如果说有这样一些相对居中,并且只是负责沟通协调的小机构,可以直接帮忙将各个机构对接起来,协同处理一些事项,而不需要事事请示然后再下公文流转,当然就要好很多。
当然,这个协调处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说一个机构找另外一个机构,要求帮忙,但是另外那个机构也正在忙,人手本身不足,又要怎么办等等,就需要制定更加详细一些的规则,甚至需要不时的进行各个机构负责人的研讨和沟通等等。
其实在封建王朝之中,很多时候各地各机构都需要这样的协调的,而在很多时候,这种协调人员都是不确定的,由帝王,或是主要的政务负责人进行指派,组建临时性的协调小组,因事定人,事毕解散。
这样的临时性协调小组,有灵活多变,也不必定员定岗等等的好处,但是在封建王朝之中,也有很多的坏处。比如因为临时抽调完全不熟悉情况,亦或是反正完事就解散,那么重点就是如何『完事』,而不是将事如何『做好』等等。
斐潜现在的安排,就是定下来一个机构,有专人是负责协调的事项,这虽然说等同于将尚书台的职能又裁出了一部分,但是这个机构是侧重于临时突发的协调工作,其实对尚书台的职能影响不是太大。
所以众人对于这个事情,并没有什么意见。
而斐潜所提及的第二个问题,就和所有的官吏都有联系了……
所有官吏,要以谯并之事为戒,进行为期一年的『自查自纠』!
所有在长安的官吏,在知晓这个事情之后,都开始痛恨起谯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