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4章 前程远大,鹅的三国,中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活的不是很痛快,危险时刻都有,所以东州兵精神状态也有一些问题。</p>
与本地人的矛盾时刻都在激化、上涨,几乎难以缓和。</p>
最为致命的就是东州兵后继乏力,这种后继乏力,又让东州兵缺乏扎根本地的意愿。</p>
从开始到现在,东州兵始终都有一种原始的流浪、寄居想法,始终没有将自己视为益州人。</p>
最初来益州就是为了躲避战乱,如果家乡恢复安宁太平,他们自然是要返乡的。</p>
甚至许多东州人落魄到了饿肚子的地步,依旧视益州为偏僻之所,自己不愿逗留定居,也不愿子嗣后人在这里定居。</p>
各种因素糅合在一起,导致东州兵始终难以融入本地。</p>
吴匡能看到的事情,刘瑁也能看懂。</p>
东州兵打仗会折损,日常会有病死,想要补充就两个途径,要么外州大乱,更多士民迁徙来益州;再要么就是结婚生子。</p>
从过去十几年的历史来看,某种族群大意志的抵触下,东州兵很难融入本地。</p>
刘璋称王,地位稳固后可以借助本地人,引本地人为支柱力量;可刘瑁呢,他没得选,东州兵才是他唯一的支柱。</p>
东州兵难以融入本地,等东州兵四十多岁的时候,难免成为牺牲品。</p>
女人老了容颜不再,不会有人再追捧、退让和恭维;而男人老了一样可怜。</p>
衡量着东州兵惨淡未来,刘瑁又低头看军谋祭酒路粹的帛书,看了片刻:“叔父,可否安排一条退路,让季玉一家返回江夏?”</p>
“叔珪,你难道忘了二位兄长、何进何苗兄弟是如何败亡的?”</p>
吴匡反问,目光冷冷:“这是稍有差池,就满门覆灭的事情。若不是大司马强锐无匹,又有蔡学居中调解,我怎会冒险来成都?”</p>
这时候刘瑁的亲随仆从来报,不多时吴匡的侄儿吴懿也参与进来。</p>
吴懿端坐在吴匡身侧,也是拿过三份帛书阅读,不由惊诧:“巴王?大司马如此厚爱,叔珪万不可自轻呐!”</p>
叠好帛书,吴懿递还给刘瑁,这是刘瑁要拉拢、策反其他军吏、头目的重要凭据。</p>
东州兵里,刘璋的死忠真的没有多少。</p>
如果刘璋的死忠能全面掌控东州兵,又何必要刘瑁出面?</p>
吴懿思绪变化,低声对吴匡说:“叔父,这真是极好的机会啊。”</p>
吴匡也是轻轻点头,他们父子、叔侄是董卓败亡之际从关中弃官逃亡,率领部曲、乡党避入益州。</p>
那时候张鲁还算听话,没有为难他们。</p>
后来李傕郭汜作乱,大量的关中士民迁徙而来,许多人顺利通过汉中,进入了蜀郡。</p>
因为这些原因,吴匡是关东、关中士民的共同领袖,影响力巨大。</p>
而关中大司马与蔡氏女有亲,彼此相合,吴氏一族前程远大啊。</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