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摆尾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 银元(2),明月万里照汉关,神龙摆尾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启皇帝跟信王一齐点了点头。</p>
“可是,如果将这一百两银子,换成一百张纸,每张纸上写着‘抵一两银子’,陛下认为会有人愿意接受这些纸吗?”董宣武接着又问道。</p>
“怎么可能?谁会用一头牛去换一百张纸,就算纸上写的是‘抵十两银子’也不成!”天启皇帝笑道。</p>
“不错,大家不肯,是因为银子的确有价值,而纸张的价值远无法跟真实的银子相比。人人心中有杆秤,即使这张纸上的东西写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p>
董宣武点头说道,“既然如此,信王为何认为现在铸造银元,分量明明不足一两,却可以当做一两使用呢?”</p>
“这……”这个问题,信王当然回答不出来。</p>
天启皇帝眼神有些失望,开口问道:“依董爱卿之见,那么,改两为元,以银元代替银两之事,是多此一举,根本不可能成功了?”</p>
董宣武摇摇头,答道:“当然不是,臣就知道有一种纸,上面写抵多少银子就抵多少银子,世人出门宁远带着它,也不愿带着散碎的银子。信王爷,可知那是什么纸张?”</p>
“银票!”信王叫道,接着又摇摇头,“不成,我朝不是没有发过大明宝钞,但已经被证明是害国害民的恶政,早已经被废除了。</p>
难道改两为元会重演当年大明宝钞的旧事吗?”</p>
“不错,正是银票!当然,只有大明最有实力,而且最有信誉的那几家银号的银票,大家才愿意相信。</p>
信王爷,你认为百姓们为什么不认可朝廷印制的大明宝钞,反而相信那几家引号印制的银票,这是为什么?”</p>
董宣武问道。</p>
“这还不简单,手持那几家银号的银票,随时都可以去其柜台兑换出对应数量的银子。而手持大明宝钞,却不可能兑换出票值上标注的银子。</p>
而大明宝钞不同。</p>
一来,由于大明宝钞难以耐久,致使百姓不愿收宝钞。虽说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钞法,允许以旧钞向官府换新钞,但要缴纳工本费。</p>
二来,官府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极快,几乎是一日一价。跌到后来,全无价值。百姓们自然不愿意接受大明宝钞,更不愿意将大明宝钞留在手中。即便官府当初强令百姓必须接受大明宝钞也没有用。</p>
洪武七年(1374年),由于当时我朝缺铜,于是太祖皇帝颁布了“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p>
洪武八年,太祖皇帝以中书省名义发行大明宝钞。</p>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发行小钞五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较小。</p>
永乐以后印行宝钞仍用洪武年号,且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p>
洪武二十二年前后,纸币时贬时升,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只能换铜钱五百文。</p>
永乐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钞一百贯。</p>
永乐五年米一石值钞三十贯。</p>
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到一石值宝钞伍拾贯。</p>
宣德七年(1432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5文。</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