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7、拼音,我在东宫写小说,今夜无风,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扫盲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基层。即便是在周承弋所处的那个时代,扫盲处也直到千禧年之后才撤销,由此就可?见任务有多么繁重?。
虽然户部登记册上仅有一亿人在籍,但交通的匮乏令这一亿人之间的阻隔比十?四亿人都要大,而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跟不?上的社?会结构,也注定了读书的艰难和阶级固化。
周承弋不?用想也知道推广扫盲教?育的困难。
区区标点?符号就足够让大半读着圣贤书的儒生以唇舌为箭、秉笔为刀,实行口诛笔伐之势,企图将?火苗掐灭,更别?说扫盲教?育这等能让学阀的垄断体系直接崩溃的政策。
不?过这些不?是周承弋该考虑的,他从来?只负责提出,偶尔会参与到解决过程中,至于困难压力这些,留待给他便宜爹就好。
反正他相信皇帝必然能看到这项政策困难背后的巨大好处。
周承弋将?后果抛诸脑后,开始思?考合适的手?段。
提到扫盲,周承弋首先想到的是读和写?,读对应拼音,写?对应简体字。
后者还好,从秦汉到如今,由大小篆转为隶书又转为楷书,其实每一种字体的诞生都是一种简化过程,化繁为简是为了更方便的书写?和使用,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至于拼音,字典是自古有之的,注音也是自古有之,周承弋同样不?担心提出重?新研究更方便快捷有用的注音会被驳回,他担心的是由拉丁字母演化的拼音,会不?会在古代水土不?服。
这种问题空想无用,还是得找人试验才行,而皇宫中不?就有个南书房这个试验田吗!
周承弋连夜默出拼音表,顺便弄了几篇注音的文章片段,大多是他《狐梦》的底稿,天一亮就拿上,顶着黑眼圈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往南书房赶。
倒也是巧,今日南书房搞了个“师生联欢”,欢迎刚刚参加完考试并当场开出成绩,却已经提前到岗上任近二十?日的班主任杜冰箬和科任老师骆异。
——说起这事还是因为周承弋后面被迫监国,忙的实在抽不
?出空来?,索性施压吏部,搞了个实习,把这两人先放了进来?填岗顶了他的空缺再说。
吏部尚书为人死?板,手?底下的人也大多思?维固化,还一直推说不?合规制,周承弋反手?就甩出还在南书房试行的教?师考评制度,露出一个友好的笑容,“我?觉得这好像放在你们?六部也很适合呢。”
翌日,杜冰箬和骆异就来?南书房报道了。
正是因为这场“欢迎会”,南书房教?书的夫子几乎都在,不?仅欧罗耶在其中,也沈太师也在其中。
在朝堂之上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现在都恢复各自的身份之后,周承弋看着这个年过五十?的老人莫名有些尴尬,其实赵光复等人看到周承弋也有些尴尬。
太子平日里平易近人,虽然总有争吵,但从不?见真正红过脸,他们?也习以为常的将?太子当同僚对待,也直到震撼朝野上下的“赈灾贪污”案,太子的凌厉手?段才叫他们?恍然意识到,储君亦是君。
双方都有些沉默,反倒是沈太师这个当事人态度依旧,随和的点?点?头招呼请安,“殿下晨好。”
周承弋也回礼,将?手?里的东西分发下去,“你们?来?看看这个。”
自己则转头将?拼音表以及对应的读音完整的写?在黑板上。
沈太师是第一个伸手?的,没想到手?气黑,得到的是周承弋还没弄出羽毛笔之前的底稿,瞬间被那狗爬字冲击了一番,不?忍直视的后仰偏开头。
欧罗耶随后,拿到的也是狗爬字底稿,不?过他一个外国人目前毛笔字写?的也不?咋地,没资格嘲笑,目光第一时间就放在了注音上,惊讶的道,“罗马字母!”
他的祖国便是从罗马分裂出来?的,他能一眼认出来?并不?奇怪。其实他学习汉语也是用罗马字母注音,试图上手?,却发现根本拼不?出来?。
周承弋誊到一半就听到背后那稀奇古怪的发音,曲起手?指在黑板上轻叩两下,“读音在这里,再试试。”
后面陆陆续续有正确的读音发出,基本统一了调,有个别?错误的,周承弋会出声纠正。
没有人觉得周承弋会罗马字母奇怪,就像番语一样,本国的以为是跟外国人学的,唯一的外国人以为他本来?就会的。两方人不?会就着“心知肚明”的答案提出疑问,且周承弋总是大大方方的展示,半点?都不?心虚的感觉。
故而,无人怀疑周承弋。
沈太师听他讲完了所有读音和用法,才若有所思?的开口道,“这口音并非长安官话?或是洛阳官话?,似乎是燕都那边的?”
燕都便是后世的北京,古时为燕国都城故得此名。
周承弋表示肯定,给予自己的解释,“南方地势崎岖方言驳杂,北方普及官话?多年,又因兵家必争口音相对统一一些,虽各有偏差,但大部分词汇互通,偏生拗口之词较于南方地区而言少许多,故而折中取之。”
“有理。”沈太师点?头,“你此法却是比古来?谐音表字的方法来?的要好,应当广而用之。”
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
陆光复对着注音表将?手?里短短的稿子念了两遍,难得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杜冰箬更是对这表爱不?释手?,无比欣喜道,“此法甚妙,只要学会这拼音表,即便是不?认识的字便是不?请教?他人,也能通过注音认识。”
众人亦然都看出此法的妙处,连连点?头,竟无一反对票,甚至纷纷主动进言应将?其法推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