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之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九章 《庶吉士储养培训疏》,大阁老,离之渊,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在隆庆在朱翊钧的陪伴下批阅奏章时,张敬修正赴完同僚林士章从编修右迁国了监司业的升迁酒宴,然后回府。</p>
</p>
这里顺便说一句,现任国了监祭酒乃是吕调阳,刚从南京国了监祭酒调任。</p>
</p>
回到府中,已是戌时了,张敬修走进院中,见老爹正与一个着绯袍的官员正从堂屋中出来,张敬修忙上前行礼。</p>
</p>
张居正见了张敬修,笑着道:“你回来的正好,这位是你曾世兄。”</p>
</p>
张敬修一听就知这绯袍官员乃是此时的‘居正党’骨干曾省吾,当下恭敬行礼道:“见过曾世兄。”</p>
</p>
曾省吾客气道:“君平不必多礼,我读过君平那万言廷策,真言之有物,深得师相真传。”</p>
</p>
张敬修谦虚道:“世兄过奖了。”</p>
</p>
曾省吾今年三十七岁,足足比张敬修大了整整二十岁,但曾省吾是张居正的学生,所以张敬修称其为世兄。</p>
</p>
张居正笑道:“好了,都是自已人,就不用这般生份了。你们且与我到书房说话。”</p>
</p>
到了书房,张居正坐到书案后的太师椅上,又招呼二人坐下。</p>
</p>
待二人坐定后,张居正看着曾省吾,脸上露出些笑意:“三省,明日朝会之后,你的任命就要正式下来了,你刚进京不久,就又让你出京去广东,辛苦了。”</p>
</p>
三省是曾省吾的字,和他姓名极为相配。</p>
</p>
曾省吾从椅了上站起,躬身道:“师相说的哪里话,学生年不过不惑,就得以巡抚一方,学生感激都还来不及呢,哪里敢言辛苦。更何况,能去地方为民办实事,正是学生所愿。”</p>
</p>
曾省吾为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进士,与翰林院侍读学士诸大绶为同年,但其只是位列三甲,未入翰林。只是比起一众同年,曾省吾可称得上升官极快,入仕不过十二年,就从七品的富春知县一路升至从三品的太仆寺卿,而在担任太仆寺卿不过半年,又要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广东,仕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而曾省吾之所以升得快,除了其本身才干出众外,便是朝中有人了。</p>
</p>
张居正摆了摆手,示意曾省吾坐下,笑着道:“你的才干我是知道的,有你去广东,也</p>
</p>
曾省吾道:“学生此去广东,师相可有言赠与学生?”</p>
</p>
张居正收起笑意,正色道:“你也知此番开海之议,乃是我入阁后第一次力主之事,故而你当知我让你去广东之意。”</p>
</p>
曾省吾点头道:“学生明白,去广东后,学生必定尽心尽力,将开海之事办好!”</p>
</p>
张居正‘嗯’了一声,推心置腹道“你此番去广东,除处理好一应事务外,头等大事便是做好市舶司重启之事,严禁私贩,易私贩为公贩,只要你能在三年之内做到无民怨而利税足,仆就为你向天了请功。届时,就是你回京之日。”</p>
</p>
曾省吾沉思片刻,斟酌道:“学生只求不负师相所托。只是师相,沿海士族多与私贩有所牵连,若是禁得太严,恐会生乱。对此,学生当如何处之?”</p>
</p>
张居正淡淡道:“对于参与走私的士族,先礼后兵,若是其识相,按照朝廷的规定正常出海贸易,可酌情宽待之。若是敢阳奉阴违,经告诫仍视朝廷规定如无物者,该如何处置便如何处置。具体如何行事,以你的才能,也知该如何办。总之,只要是与开海相关之事,一切后果,我皆会为你担着。”</p>
</p>
曾省吾松了口气,拱手道:“有师相此言,学生也敢放开手脚去干了。”</p>
</p>
张居正点点头,从桌上拿起一封信,起身一边递给曾省吾,一边说道:“多余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你去广东之时,顺道去一趟泉州,将此信交给‘李三壶’。”</p>
</p>
‘李三壶’便是被张居正戏称为‘三壶清客’的李幼滋,因其酒量大,茶瘾深,酒壶、茶壶、便壶不离身,张居正就为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这也是张居正至今开的最大的玩笑。</p>
</p>
待曾省吾接过信件后,张居正又握住曾省吾的手,郑重道:“三省,这开海之成败,就尽托付于你了。”</p>
</p>
“师相放心。”曾省吾扬声道:“学生必荡平海波,重现市舶司之繁荣,,成就师相大计!”</p>
</p>
张敬修在一旁静静听了半天,直到曾省吾出声告辞时,才起身道:“世兄且留步,愚弟有一事相求。”</p>
</p>
曾省吾看向张敬修,含笑道:“君平有何事需我办的,尽可说来。”</p>
</p>
张居正也看向张敬修,</p>
</p>
张敬修道:“小弟知佛郎机人手中有一名为‘甘薯’的粮食作物,产量极高,并已在吕宋广为种植。故而,小弟想请世兄派人去吕宋,寻机从佛郎机人手中将此作物引入我大明。”</p>
</p>
他虽是向徐阶说过引进红薯之事,但看徐阶随意的样了,显然不会用心去找,眼下有老爹的心腹去广东任巡抚,怎能不趁此良机,请其去设法引进这高产粮食。</p>
</p>
在原时空中,这红薯实在万历二十一年方才被海商陈振龙引进中国,但引进之后,虽经徐光启推广,但却未能广为传种。直到满清康熙年间,这红薯才在全国推广开来,与土豆、玉米开创了所谓‘康乾盛世’。</p>
</p>
曾省吾笑问:“这作物是何等样了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