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邋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4殿试,新崇祯纪实,一脸邋遢,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二月时,各地乡试高中的举人就已经齐聚京师,准备会考。</p>
会考由礼部操办,通常有2个大学士任职的主考官,8个同考官。</p>
考场在城南隅的贡院,面积一百八十丈见方,设有三个坊门,左‘虞门’右‘周俊’,中间坊门四个大字‘天下文明’!</p>
中间坊门一条路通向贡院中间一些办公厅堂,厅堂周围则是密密麻麻的考房。</p>
考生包括应届举人与往届会试落第的举人,不过会试三次落第就失去参加会考资格了。</p>
大明每届举人大约在1000-1200之间,加上往届的,每次会试都有1500-2000人参加。</p>
惯例是录取300人,竞争还是蛮激烈的。</p>
这300人还不是所有考生一起竞争,因为牵扯到一个地域平衡的问题。</p>
问题的起源还得在朱元璋时候说起。</p>
某年科考,三个主考官全部是南方人,结果放榜之后大伙发现,会考录取的所有学子都是南方人,举国哗然!</p>
至于其中有没有舞弊?</p>
你猜?</p>
朱元璋没办法,紧急加录了一些北地学子才平息了此事。</p>
自那之后几经改变,最终形成了现在会考分南.北.中三卷的模式。</p>
南卷占55%,所有籍贯南方的举人们都来抢啊,考生众多名额有限哦,打破头也值得。</p>
北卷占35%,山东河南一线北边的举人们,加油。</p>
中卷占10%,四川湖广云贵广西的举人们,你们有福了,有加分的哦。</p>
说起来,这比例其实与人口分布挺贴合的,勉强算公平。</p>
会试考三场,分别在三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试胜出,恭喜你,进士妥妥的了。</p>
嗯,这时候还不能叫进士,叫贡士。</p>
然而,大明惯例,殿试录取名额与会试录取名额相同,就是说殿试只决定名次而不会被刷下来,所以现在说进士也不算错。</p>
这个会试监考理论上是很严格的,至于效果?</p>
这么说吧,现代考生的作弊手段,除了老祖宗技术上达不到的,其余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p>
说起科考作弊,明末江南名士‘水太凉’钱谦益就是例子,这货两次牵扯到舞弊案中。</p>
第一次是万历三十八年他参加考试时。</p>
当时主考官叶向高.孙承宗.王图等几乎全部是东林党人,其中王图就是钱谦益以前的老师。</p>
这就不用说了,钱谦益为状元板上钉钉,结果万历出人意料的点了韩敬为状元。</p>
当时钱谦益固然有文名,韩敬却也不比他逊色,两人谁当状元都有可能。</p>
问题在于韩敬的卷子在会试中被早早的刷下去。</p>
问题在于其师在各考房检点被刷落的卷子时将他的卷子重新录取。</p>
否则,韩敬连进士都中不了。</p>
往各房检点落卷,虽不是惯例,却也不罕见,目的是减少误判。</p>
问题在于万历心血来潮执意不给内阁面子,非得将内定第一钱谦益换成韩敬。</p>
这就有意思了。</p>
这里面不是水太凉,而是水太深。</p>
最后东林党无力回天,就拿起了惯用的武器——笔,在他们的记录下,就成了‘宾尹遍往各房搜阅诸卷,识敬卷于落卷中,移归本房,潜行洗刷’,然后又‘四万金进奉内帑进呈’,就是说韩敬是花了4万两银子向万历买的状元。</p>
至于有人说钱谦益花了一万两银子买状元,他们是提也不会提的。</p>
第二次则是天启二年钱谦益主持浙江乡试。</p>
考试结束不久就有官员检举中式举子浙江的名士钱千秋的卷子有舞弊,他在首场7份考卷上各标了一个字,合为“一朝平步上青天”俚俗诗一句。</p>
虽然这时候正是东林党当政的时候,可证据确凿之下,不得不调查。</p>
最后调查的结果是,钱千秋确实作弊了,但是钱谦益没有收钱。</p>
钱千秋供认,考前有骗子告诉他说与考官有关系,只要在首场7道题目的试卷后各写一字,组成上述俚俗诗句,便可被录取。</p>
这么好的事,岂能不干?</p>
结果,就中了。</p>
挺有意思!</p>
这人是骗子,偏偏收了钱就能让人考中。</p>
钱大才子才高八斗,这么明显的暗记居然就没发现。</p>
历史上钱谦益与温体仁争阁臣位置,就是被温体仁揪住这案子不放,结果辩无可辩惨然归乡。</p>
————</p>
三月十四日,皇极殿前一片繁忙。</p>
明日就是殿试,鸿胪寺忙着在东室里布置‘策题案’,光禄寺则忙着在东西两庑布置考桌。</p>
庑,与主殿一起在高台基上建造的房舍。</p>
明代皇极殿与清代孤零零的太和殿不同,皇极殿两侧有回廊与东西配房连接。</p>
回廊如果有墙壁,就是庑了。</p>
科考堪称是皇朝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殿试又是重中之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