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邋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9不请自来的温体仁,新崇祯纪实,一脸邋遢,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胖子很明白,现在去三营里任职,下属军官都是与自己一起训出来的。</p>
如果去选练营任教官,有机会再去任职时,手下军官可就都是自己的学生了。</p>
这其中的意味,如果他还不明白,那可就白瞎了吃的这些苦头了。</p>
看着三人谢恩,朱由检懒得多说。</p>
收心也要适可而止,过了就是画蛇添足了。</p>
挥手让他们自己去寻刘元彬。</p>
三个步营营地也决定了,本身忠勇营全是新兵,加之曹文诏觉得叔侄俩把好地方都占了不合适,最后是孙应元的四卫营胜出。</p>
今日之后,四营就会陆续搬迁,只有大汉将军营会留两千兵力守卫宫城。</p>
搬迁之后会逐步换装,营地也会封闭。</p>
————</p>
三月二十二日,朱由检意外的接到一份题本。</p>
题本是温体仁所进,题为‘论科举取士事’。</p>
“今之守令多半出于进士。盖进士出身,仅凭三场文字取中……不能预知其人之有才无才,必然会贤愚俱进贪廉皆收。</p>
……当今取士之法,不可不思变通之道也。”</p>
不是很意外,以温体仁的精明,看出他的意图是很简单的事——朱由检自认玩心机的话,这些大臣个个都能算得上他的祖师。</p>
仅仅两天后就上疏直言,这么有决断力就很难得了。</p>
召见。</p>
照例文华殿,温体仁行礼过后安坐不语,朱由检则打量着这个牛人。</p>
此时温体仁已经五十多岁了,不过保养的不错,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p>
这货说起来也是阉党,任职浙江时曾经为魏忠贤立生祠。</p>
看看温体仁没有开口的意思,朱由检只得先开口道:“朕观先生之疏颇有新意,还请先生详细为朕解惑。”</p>
温体仁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的道:“陛下问起,臣当知无不言。</p>
科举之弊,其一在于选人不当,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几载,一朝会试,则靠着几篇文章就登堂入室成为一地主官。</p>
他们所读无非是四书五经而已,写文章是极好的,然于经济实务上则一无所知。</p>
更有一等人,孝悌仁义不过是纸面文章,所求唯有富贵与虚名;孝悌仁义只是他们进身之阶,在心中却是丝毫也没有的。</p>
其二在于当今选官只重进士资格。太祖时,举人监生进士三者并取,升迁全看考成,仕途并无二致。</p>
而今虽未明言,但监生举人仕途到一府主簿也就到顶了,上进无望的时候,自然就会拼命贪墨。</p>
而今更有一弊,乃是乡党把持乡试,选才沦为笑柄。”</p>
“如何解决?”</p>
“臣以为,若能废除科考则最好,若不能则科举内容要改。</p>
当恢复汉唐时以实务为主,监生举人亦要解除限制,给他们上升之路。</p>
除此之外,臣以为当再行举荐之制,举主有连坐之责。</p>
臣认为,方今在县令推官之内选拔御史之法甚为不妥。县令能转御史,则谁敢弹劾他们?</p>
御史选任当另选别途,臣以为当从博士教授中选取,御史亦不能转任各省直部衙主官。”</p>
“汉唐之制?请先生继续细说。”</p>
“唐代,科举分为明法科.明经科.明算科等等十数科,分别录取所需各种人才。</p>
更有秀才科,非知识渊博之人不可,历来敢于报名者都少之又少。</p>
本朝八股取士,与之相比何异于天壤之别。”</p>
“御史选拔?”</p>
“御史选拔之弊,在于本该是受监察的人,却有资格进入监察衙门。</p>
御史本该监察别人,却又随时有可能进入被监察衙门。</p>
如此,哪个会认真做事?</p>
敷衍搪塞,以后大家和和气气,岂不妙哉!”</p>
温体仁对答如流,对此显然已经考虑许久。</p>
厉害!</p>
牛人就是牛人,任何时候都能顺应时宜露出头角。</p>
无怪乎他能先与周延儒一起扳倒东林党,在隐忍数年后又一举扳倒周延儒登上首辅宝座,更是在多疑的崇祯手下干了六七年首辅,是崇祯朝任职时间最长的首辅。</p>
历史上他吃准了崇祯这个中二不欲放权的特点,每当崇祯问计都以‘臣并无长处,唯有公心’来搪塞,这么一来崇祯反而对他愈加放心。</p>
不过他也被东林党编排的不轻,任职其间甚至弄出了个民谣来——‘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p>
惶恐——礼部尚书黄士俊是状元,左右侍郎孔贞运、陈子壮,一个是榜眼、一个是探花。</p>
乌龟——温体仁,他是乌程籍,归安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