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荀君的邺下生活,安利杂记,三国迷妹,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夕将至,大家都忙碌着准备过年节,纵使是一贯热闹的邺下大学都显得有些冷清了——唯独一个角落,烛光依旧。</p>
“荀先生,您夫人来找了。”此时,一个威猛壮硕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对着屋内人喊道。</p>
“近日为了在下却是耽误了典君筹备年节,彧实无以为报。”屋内读书之人这才注意到了外面的天色,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壮汉施礼称谢道。</p>
壮汉摸了摸头道:“这着实是小事一桩。如今我族里都在官府安排下安顿好了,过节家里自有婆娘在操持,咱也帮不上啥忙。更何况今年太后还特地赏赐了我家不少安利号的券做什么‘安家费’,采买起年货来可是十分方便——这种安生日子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只这番大恩德,太后却不要我报答,只说什么我们都过得好就是对她最大的报答了……想我一个粗人,空有这一身子气力,却不如各位先生们个个都是有大才干的,这思来想去,也只有为先生们看好这个门了!”</p>
看着眼前这个昔日军中传扬的“兖州第一勇士”,荀彧不由陷入了沉思。作为曹操的谋主,荀彧可没少研究头号大敌燕国的政策,甚至自己许多的治政手段都是模仿着燕国来的。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重视和了解这个敌人了,然而如今,当他真正来到了邺城,才深切地体会到了以前的自大与无知。</p>
别的且不说,光眼下他所在的邺下大学就可见一斑。这邺下大学是在安利号鼎力支持下开办的,但就他近几日所见所闻,这里的学风却是极其开放,不仅有燕公推崇的那些个理论,各种学派在此处都可有一席之地,哪怕是那些批判燕公、批评燕国政策的,只要不去做那煽动暴乱之事,都不会被追究,而来交流的士人、来求学的学子,则更是来去自由。</p>
荀彧不是未经世事的小白,曾经主政一方的他非常清楚打造这样一个学府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么多物资,可以收买多少像典韦这般的壮士为其卖命?可以吸引多少自视甚高的世家子弟为其效劳?又可以整备多少军队、购买多少土地?可偏偏,他们没这样做。</p>
这貌似是个赔本买卖,可靠经商起家、富甲天下的公孙老夫人真会做赔本的生意吗?看着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地的学者、士子,其繁盛之景已远胜过以文教而闻名的自己的故乡颖川,荀彧有了一分恍然与敬意,却又平添一分感伤与自责——官渡之败,看似是曹孟德任性妄为从而导致一着踏错满盘皆输,但如果不是因为国力相差太远,他又何须如此冒险呢?</p>
“郎君,这燕国太后到底要你做何事,为何每天归家都这么晚?”见荀彧魂不守舍神情郁郁,夫人唐氏小心翼翼地问道。</p>
唐氏是中常侍唐衡的养女,与荀彧共育有二子,长子才四五岁,幼子则在随溃军撤退途中刚刚夭折了。想当初,荀彧尚在襁褓之时,他父亲便帮他定下了这桩令他声名蒙尘的婚事。彼时,唐衡势大,荀氏为全宗族而被迫与其联姻,但不久后唐衡便病故了,荀氏为了家声考虑也没再毁婚。这桩婚事最后并没给荀彧带来多少实际好处,倒是惹来了不少冷嘲热讽。然而,卓尔不群如荀彧,最终硬是以自身的才学气度得到了士人们的共同推崇,后来更是得曹操看重成为其手下文臣第一人。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年少得志的荀令君竟没有休弃出身有明显瑕疵的发妻,甚至至今连小妾都没有纳一房呢。</p>
“我这是在帮郭奉孝那浪子一点忙,你莫要担心。”荀彧看着因刚刚痛失爱子而日显憔悴的妻子,低声劝慰道。</p>
不过这话说的,他自己也是毫无底气。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刚投降那段时日的场景。</p>
那天,曹操新败,荀彧带着队伍南行新蔡。此时,他的队伍里许多人早已与北面有了沟通,人心纷乱,分裂之势已再难压制。正踌躇之际,曹操和吕布的死讯一并传到,场面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哪能想不明白其中关窍?当初那些鼓噪不已的墙头草一下子都蔫了,纷纷做出痛心疾首状,转而声称要尽快南下与刘备汇合。</p>
看着眼前这些平白新添的支持者,荀彧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脑子里只徘徊着这样一个念头:曹公已逝,我难道要靠这些“人才”兴复汉室?心灰意冷之下,他想到了自尽,以追随曹公于地下,却又存着一丝难以消散的执念:他想看一看,那个天下未定就敢诛杀降人、一意推行新政乃至于对抗天下世族的燕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想问一问,为何如此不信任衣冠大族?那些缺乏家学传承的寒门,真的会做的比注重体面的世家好吗?内心深处,他也隐隐有着个不知该说是期盼还是担忧的疑问:强敌不再,那“锋利为天下冠”的燕公是否仍不忘初心、宝刀不老?抑或是终会如董卓那般骄傲自满、迅速败亡?便是不论这些,曹氏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曹公的后事他也总得安排一二。</p>
出于这种复杂的心态,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在没有做任何前期接触和谈判的情况下,荀彧选择带着少数仍愿意追随他的士人直接向刚刚进驻陈国的贾诩投降,只期望能亲见燕公一面。但始料未及的是,这位近来行事颇为任性的燕公早已西行洛阳,而他则只得跟随被意外任命为首相的贾诩前往邺城。</p>
一抵达邺城,为示对荀彧的重视,深感歉意的贾诩连自己气派的首相府都没入,就直奔邺城实际的掌权者、燕国太后公孙大娘处。待被领入府邸,荀彧一眼就发现了两个熟人——正是曹氏亲族重臣夏侯惇和曹操长子曹昂,这让他不禁松了口气。</p>
“子修远道辛苦,也别去别处了,且在我这边客房歇下吧。”公孙大娘对束手站在一旁的贾诩点头示意,一边又对身旁侍女吩咐道。</p>
听闻此言,一旁的夏侯惇似有意阻拦,身穿重孝、脸色苍白的曹昂却当即俯首称是,便随同侍女离去了,全程如同牵线木偶般毫无生气。荀彧看着不觉有些揪心,也瞬间明了了为何素称刚烈的夏侯惇会一同投降了。</p>
“子修性情至孝,若有失礼之处,都是我这个当长辈的教导不周,还望太后多多担待!”目送曹昂离开,夏侯惇当即拜伏于地请罪道。</p>
“元让,且不说孟德与我儿文琪是故交,这曹氏与我更是有同乡之谊,子修我自是会把他当自家孩子看待的,你且宽心。”公孙大娘扶起夏侯惇,恳切说道。</p>
说到“同乡”,夏侯惇面露困惑之色。传言公孙大娘出自沛国谯县刘氏,难道是刘氏宗女?但既未听刘氏有提起过,也没瞧见这位太后提拔过什么亲族、同乡啊?此外,这燕太后所学甚杂,却未曾听闻乡里哪户人家的家学竟这般厉害呀?大概是另有奇遇?这事对于当地豪族曹氏、夏侯氏而言,可一直是一桩未解之谜。不过现在可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太后愿意认同乡,对于现在他们这群降俘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坏事,夏侯惇自是连连称是。</p>
“此间却还有一事要劳烦元让。近来中原初定,邺城人事上调度又多,诸多事情要交接,实是有点忙不过来。听闻元让在治政方面很有经验,你且去王叔治处,协理迁移屯田等事宜如何?”公孙大娘边说边已匆匆写就一封书信,“你拿着我的手书,叔治自会安排。”</p>
所谓迁移屯田事宜,其实也就是曹氏族人、部属战后处置的相关事宜。事关切身利益,夏侯惇当然不会推让,当即领命而去。</p>
“荀君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我这可真是有福气咯!”须臾间便处理好两人之事的公孙大娘复又转向一旁默默等候的荀彧,笑言道。</p>
荀彧闻言有些尴尬:“在下近日并未熏香。”</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