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书生201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盗墓的演变,都市千年之恋,郁孤书生2017,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方法,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p>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p>
需要说明的是,盗墓者进入墓室的过程严重破坏了墓葬结构和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样按堆积顺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并伴有详细的科学记录。因此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面对遭盗掘的残迹永远无法复原丢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这种盗掘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p>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有专用连体服装,上面带着各种装备工具。</p>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靠设备,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quot;掘进器&quot;,&quot;三片装&quot;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quot;排土&quot;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p>
从铁锥到&quot;洛阳铲&quot;,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p>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九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quot;洛阳三宝&quot;,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quot;洛阳铲&quot;,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p>
北邙山头少闲土,</p>
尽是洛阳人旧墓。</p>
旧墓人家归葬多,</p>
堆着黄金无买处。</p>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