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文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章 相之由来,间宋,十六文钱,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普尽管缺少签署敕令的权力,依然能够笑傲政坛数十年。</p>
不得不说,赵普揣摩人心的能力和政务能力已经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的政敌卢多逊尽管也不差,但纵观结局,高下立判。</p>
要说世界上最了解赵匡胤的人,除了赵普,没有第二人。</p>
之后,赵匡胤也顶不住压力,毕竟一个皇帝还霸占着相权,这是不符合规则的。</p>
真正能做到君权相权一体的,还得是劳模朱元璋,连朱棣也不行。那必须得有极高的威望和狠辣的手段才行,为了废除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一个胡惟庸案,死了何止几万人?</p>
之后的内阁首辅,就是宰相。权力有大有小,真正做到了权力巅峰的,是说出“我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p>
宋初内廷中的太监也有厉害的,比如王继恩,还出任军职,掌握军队。内廷外廷的界限不甚明晰,后来的童贯,还封了王。但是这些人,再厉害,也只是在外廷的圈子里。像明朝司礼监那样掌管批红的,依仗皇权的,还真没有。</p>
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就是君权的一部分。别看皇帝对文臣客客气气的,真正信任的还是太监,文臣们喊打喊杀诛灭太监,实际上是相权对抗君权,要削弱君权的一种表现,皇帝能乐意吗?</p>
历史上的大太监,也只是比其他太监,得到的皇帝信任多一点,行使的君权多一点。但是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治政能力,最终导致害人害己的恶果。</p>
倘若不想着瞎折腾,只想着捞钱,不会出彩,但也不会出乱子。</p>
魏忠贤之流,在捞钱之外,我相信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负的,背后也有皇帝的影子。不管结局好坏,史书是文人写的,皇帝身边的太监总不会有好名声就是了。</p>
除非跳到外廷,就和普通朝臣一样,比如郑和。</p>
宋朝更多的是对军队的控制严密,太监、文人监军领军出现悲剧事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到了南宋,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又出现了军镇为重的情况。</p>
扯远了,赵匡胤如今虽然把持着签署敕令的权力,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快他就会顶不住压力,把权力下放给一个人,并且让这个人同平章事。</p>
平章事即中书高官官的称呼,获得平章事资格的,就是相国,可以称为“相公”。有的威望很深资料很高的大臣,在外为官,获得平章事资格,称为“使相”,是一种荣誉,并不担任具体职务。</p>
宋初的宰相,权力还很一般,赵普甚至要和人分享宰相权力。</p>
再过几十年,一个宰相,如果不兼任枢密使,没有掌握军政大权,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宰相。当然,这种人,有个特定的称呼,叫做“宰执”。</p>
有一本书叫做宰执天下,一语双关。</p>
很多人都感慨,宋初没有太监专权。就是这个原因,相权太大,君权太轻。皇帝都抖不起来,何况太监?</p>
有一个非常霸气的称谓,平章政事的终极版,平章军国重事。</p>
再列举一个担任这一霸气职务的人,贾似道。</p>
我想到了两晋南北朝一个非常熟悉的职位,都督中外诸军事。</p>
担任这一职位的人很多,不胜枚举。无一例外,最后这些人都成了皇帝。</p>
比如高欢,宇文泰,杨坚。</p>
后来,获得签署敕令资格的人,就是赵光义。</p>
很多人都知道赵光义是开封府尹,却不知道赵光义还是宰相。</p>
开封府尹是很牛,宋朝建立之初,几乎全国大半的物资都集中在汴梁,几十万禁军盘踞。掌握了开封府尹,几乎就是掌握了一方的命脉,这个职务赵匡胤不相信别人,只能给赵光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