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左兵扰武昌、左良玉避李自成、王永祚投江等
明溪漱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0章 左兵扰武昌、左良玉避李自成、王永祚投江等,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明溪漱石,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左兵扰武昌
冯生叙述道:“当他乘坐的船只航行至兰溪时,遇到了从上游来的人,这人说武昌地区发生了兵乱。等我临近武昌时,听说有数万左良玉士兵从汉口抢夺船只横渡长江,导致汉口居民四处逃散,江面上的船只无法正常行驶。
我所在的船只也在黑夜中趁风势快速驶过武昌,停泊在金沙洲,当时是腊月十八日。次日清晨,我看见逃难的人群如同蚂蚁般络绎不绝地向南逃窜,船上搭载着老人、孩童和妇女,哭喊着逃难的人比比皆是。传闻左兵所经过的地方,奸淫掳掠,鸡犬不留,武昌城下的居民几乎全部逃离。仅仅过了一天,左兵就已经掳掠了金沙洲。”
左良玉避李自成
左良玉与李自成的军队在朱仙镇形成对峙,左良玉旗下兵力接近二十万,郧阳巡抚王永祚在城内固守,左良玉在外围配合防守。然而在一个夜晚,左良玉突然率领大军撤离,导致城中无法继续坚守。李自成紧随其后南下,荆襄一带相继沦陷,左良玉也没有了立足之地。左良玉与监军道王石云关系较好,他曾写信计划将家眷送往武昌暂避。等到他的家眷抵达武昌时,左良玉及其众多士兵也随之到达,他们强行渡江,局面失控,进而造成了长江南北两岸的惨剧。城中的士民都将左良玉视为招致贼寇的祸首。有人在夜间刺杀了左良玉的监纪官,王石云对此也不敢过问。
王石云,字杨基,是南直隶安庆府潜山县人,天启五年己丑(公元1625年)科进士。
回想当时的情形,尽管李自成的兵力确实强大,但左良玉拥有二十万的大军,即便不足以全面进攻敌人,至少足以稳固防守,为何会在夜晚突然撤离呢?嗟叹啊!统领一军的大帅都如此行事,天下之事的走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永祚投江
郧阳巡抚王澄州为了避免被敌军俘虏,曾试图乔装逃跑,不幸被左良玉的士兵捕获,他通过贿赂两千两银子才得以逃脱。但不久再次被捉拿,无奈之下,王澄州选择跳入江中自杀。幸运的是,他在漂流了大约两里后被一位渔夫救起,从而幸免于难。之后,王澄州悄悄前往武昌城外隐藏起来。
梁元昌家难
梁元昌是浙江人,被选任为四川叙州府筠连县的知县,并携带全家前往任职。在腊月时节,他们乘船途经武昌,打算前往荆州,结果不幸被贼寇抓获。他的家人共有二十多人,其中有十七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包括他的女儿和女婿。梁元昌只与一个年幼的儿子幸运逃脱,他们跳入水中,狼狈而凄惨地逃离了险境,其状惨不忍睹,令人不忍详述。
张献忠陷舒城
正月十一日辛巳,贼寇攻陷了潜山。二月,贼寇又占据了全椒。四月初三日壬寅,张献忠攻破了舒城,以上均为壬午年(公元1642年)发生的事情。舒城县当时没有县令,由参将孔廷训协同编修胡守恒率领民众共同守城,但后来孔廷训投降了贼寇,并勾结贼人使用洞车挖掘城墙,导致城墙多处受损。胡守恒则督促民众修补缺口,贼寇向城内投掷劝降书信,胡守恒毅然在城下烧毁了这些书信。三天后,舒城终告失陷,贼寇抓住胡守恒,剖开了他的腹部,使其遭受数十刀重创后去世。张献忠将舒城改名为得胜州。初六乙巳日,贼寇又攻陷了六安。
六安州同样隶属于庐州府。当地有一名儒生韩光祖,在城破时被贼寇抓走,贼寇以刀威胁他投降,但韩光祖坚定表示自己一生研读圣贤书,只知道忠义节操,城池沦陷,宁愿英勇赴死,绝不苟且偷生。贼寇因此愤怒,将韩光祖的喉咙割断,碎尸而死。韩光祖的妻子武氏投身火海自尽,儿媳李氏和一名妹妹以及一个女儿一同投井自尽。韩光祖的儿子的妾室李氏遭贼寇剖腹挖胎,遭遇极其悲惨。他的次子韩定策与孙子韩日曦身中数枪,仍在痛骂贼寇,最终英勇牺牲。而援剿守备王希韩也在守城激战中被捕并被杀害。
关于韩光祖英勇就义的事迹,在野史中有详细的记载,也与胡守恒的事迹相互衔接,据此推测,这里提到的“本州”可能就是庐州。
胡守恒,庐州府人,是宋代着名学者胡瑗的第二十一世孙。他在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考中进士,同年中举的还有同姓胡士昌及无锡人胡之竑,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府县,都因同姓胡而尊称为“安定先生”,此后他们家族之间还互通了家谱。胡守恒最初被任命为浙江湖州府推官,后升任编修,他在舒城守节殉难的事迹,确实没有辜负朝廷对他的器重。
当时,贼寇的大本营位于英山和霍山两县,这两县均隶属于庐州,庐州因此成为贼寇出没的重要通道,他们早就对庐州虎视眈眈,但由于城防坚固,一时未能攻下。于是贼寇经常在舒城、巢湖等地大肆烧杀抢掠,特别是巢县,城破后的惨状尤为严重。然而,最惨烈且令人不忍提及的,还是舒城的遭遇。舒城作为庐州府的下属县城,贼寇在其盘踞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城内的百姓和房屋几乎被摧毁殆尽,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土地。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夏天,有位来自舒城、巢湖等地的商人讲述了这些往事,自称曾亲眼目睹这一切。
译者注:1.原文中的“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北宋着名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时称“安定先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