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佛田鸡探遗,古邑侠踪,旧檀,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天晴,秦时月与张小薯扎缚停当,到庙下叫了牛爷罗四,三人一块前往佛田鸡。</p>
由于从庙下直接上山已经没有路,到处都是金刚刺,人踏进去就寸步难行,两人只好绕道青草岭,走上次时月与牛爷走过的线路,先登顶双弓尖,再从北坡下山,一路过岭穿峡,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一个峡谷,一眼望去,是一片没有尽头的箬竹林。</p>
山岗上阳光普照,可到了这山谷,一下就变得幽深阴暗,两边绝壁相夹,天空只露出小小的一爿。</p>
峡谷内的温度也低了不少,感到冷气透骨。时月这才想到那些登山“失温”的事故,其实就是由于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气温骤然变冷,人又脱离不了低温的环境,被活活冻死的。</p>
这简直就是箬叶的世界。</p>
比成人巴掌还要阔、有手臂那么长的箬叶,从腿部延伸到头顶几米的空中,将人整个淹没了。</p>
风过处,箬叶“哗哗”作响,犹如千军万马埋伏于谷中。</p>
脚下时不时还有危岩、泉流,故走在箬林中,须得十分小心。</p>
穿行了约莫半个多小时,眼前才开始变得开阔起来,对面的山坡与远处的峰峦也一点点显露出来,原来已快要接近谷口。</p>
这时,牛爷说,佛田鸡到了。</p>
这里坐南朝北,立在台阶上,背后与面前均是甑山的山梁,脚下一带泉流,左前方为下山的谷口,隐隐露出一点远山,还有庙下村零星的几户人家。</p>
看下去的视野都才那么点,那从山下看上来,几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可见佛田鸡所在位置之隐蔽。</p>
时月左看右看,这里的地形也没有什么田鸡、青蛙的形状,所以对名字的由来百思不解。但看到山下那遥遥在望的庙下村一角,倒是知道村名的由来了,原来就是在这座庙的下面而已啊。</p>
是了,甑山是大山,台基庙是大庙,庙下村是大村。这大山藏大庙,大庙佑大村,就配套了。</p>
至于村里的土地庙和白猿仙师庙,实在是小了一点,尚不足以影响村名。你想,土地庙哪里没有呢?难道都取名为庙下、庙上,庙里、庙外么?呵呵。</p>
他把想法讲了,牛爷感叹说,原来这庙与村与国一样,都有个大小的讲究。大了,影响就大;小了,影响也就小,没办法的事。</p>
小薯于是不停地左右张望,想在这大庙的旧址有所新鲜的发现。只是不管他如何观察,都见不到什么建筑的遗迹,只有左边有一排几百米长的石林,高低错落着。</p>
罗四似乎看出了小薯的心思,说:“庙址不在这里,还在后面,石林的后面。”</p>
三人钻过石林,见到一排密密的檫树。过了檫树林,又见一带松林。钻过松林,才见到塌败的石墙。</p>
小薯说:“藏得这么好啊,这些和尚!难怪刚才一点东西都看不出来。”</p>
秦时月心内也正在震撼:如此层层阻挡,从山下看上来,那是一点都发现不了的。</p>
要发现这里,唯一的视角是从空中,并且是从北面和东面的山上看过来。</p>
南面的山体有百米高程的崖壁,延伸有几里长,并且崖根收进,崖顶扑出,所以如果从双弓尖等南面的峰岭上看下来,位于这崖根的寺院,是一点都看不到的,被石崖挡了个严严实实。</p>
再晴朗的天气,这里也受不到阳光的照耀,哪怕是正午一二点钟直射的阳光。</p>
这让时月想起白升村的毗卢岩缀萝壁,可长度、宽度与峻奇程度,这里都有过之而无不及。</p>
特别是山石的形状,不再只是自下而上往外倾斜,而是下小上大,上面的岩石整体向外伸出,像一个反写的“7”字,如盖子一样隔断了上下的视线。岩石上面还长满了各种柴草和藤萝。</p>
东、南两面有山体,北面又有树林、石林和山梁层层阻挡,上方还有山崖遮蔽,让这里穿上了一件天然的“隐形衣”。</p>
黄天荡下的天坑不为人知,是因为它深入地表,是一处很深很大的“井”,平常人下不去也上不来,所以成为秘境。而这处叫“佛田鸡”的地方,明明暴露在地表,却能藏得这么好,也真是造化之工了。</p>
在此构筑房舍,尽可安心修道。因为除了神仙,凡人恐怕真是难以找到,除非发生《桃花源记》里讲的情景,于阴差阳错当中,误打误撞而入。</p>
秦时月向同伴分享了观察结果后,三人都很兴奋,觉得此地必有先人遗踪。</p>
经过仔细察看,果然在竹木交错中发现了一些断垣残壁,还有乱草荆棘中散落的乱石陈迹。随着三人探寻踪迹的扩大,埋在柴草丛中多年的一些墙脚、门台、门槛和石阶,次第呈现出来。</p>
它们做工坚固考究,却都小巧玲珑,反映出袖珍型的特点,高度估计全部控制在两层以内。</p>
这就对了,低矮、袖珍的结构和规模,便于它们隐蔽在树石后,镶嵌于石壁下,让它们多年来安处岩壑而无人知晓。</p>
“长官,快过来!”牛爷叫了一声。</p>
时月与小薯立刻围了上去。</p>
原来他在残存的块石断柱中看到了两块比较完整的石板。</p>
根据长度和宽度,好像是门边石,牛爷说。</p>
小薯说,上面似乎有字。</p>
时月说,是的。一边用竹枝小心刮去表面的腐叶和青苔。</p>
“经坎坷莫问寺闭深山,恋红尘谁悲英雄失路。团长,这是一副对联吧!”小薯说。</p>
秦时月一下就兴奋了,惊叫道:“是啊!这可是一个历经沧桑之人的心灵感悟啊!”</p>
牛爷看到时月二人激动的模样,满意地拍着手上的泥土。</p>
时月又在残石中翻找,竟然又发现一块门楣石,上书“安处方丈”四字。</p>
将它与门边的对联石一比较,完全就是同一种材料和成色。</p>
它们显然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对联加横批,又喻示此处乃“方丈室”,真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p>
时月说:“可以初步确定,这里就是‘台基庙’的遗址了。”</p>
“是个吗?”牛爷也激动起来,于是讲起了一个有关这台基庙的传说,让时月二人听得入神。</p>
牛爷说,这个传说是本足法师讲给村民们听的。那时牛爷还很小,但听在耳里印在心里,就跟昨天刚听过的一样。</p>
时月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否则会入无间地狱。既是本足法师这样的高僧所讲,那就不能当它是“传说”了,应该是真人真事,权且称它为“故事”吧,旧事,以前发生的事。</p>
故事说,不知是哪朝哪代,台基庙有过一位高僧,德高望重,乐善好施。在他的带领下,道场建得很庄严,清规戒律更严,慕名前来修行的僧人却越来越多,最多时有八百之众,寺庙因此香火兴旺。许多人不远百里前来烧香拜佛。</p>
又不知到了哪个朝代,有一年,连下几场大雪,地面的积雪有好几尺厚,甑山上更是大雪封山,不见道路。</p>
几个月下来,寺庙里不仅粮食告急,连灯油都要燃尽。</p>
漫山遍野只见雪,不见路。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和尚、居士们被困在山上了,怎么办?</p>
庙里只好派狗下山,到离庙最近的山脚农户家去借火种。</p>
那几户人家,看看距离不远,就在东面半山腰以下,实则隔着好几道山梁,还须通过猎人和樵夫走的猫狸路曲折上下,好多地方还要攀岩钻林,很是难行。</p>
平时,即使是比较快的步行,也需要几个小时。狗的速度再快,上下也总要个把小时吧。</p>
好在借火种的事,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过,所以操作上已经熟能生巧。</p>
僧人们在狗的尾巴上缚上用来引火的纸捻,村民看到后,自然明白其意思,会将纸捻点着,然后灭掉明火,由狗将冒着火星的纸捻带上山。</p>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巧的是,这一回狗在回庙时,遇上了大风,呼呼的北风将纸捻吹着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