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明劫》传庭死,大明亡(中)
江北即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1章 《大明劫》传庭死,大明亡(中),嘴毒天幕:专讲黑历史,江北即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幕上,是孙传庭军内瘟疫蔓延。</p>
检阅三军之时,又发现兵员不齐,火铳劣质无法使用。</p>
【孙传庭:“这火器能用吗?为什么不整修?”】</p>
【“大人明鉴,小人多次上书,请求拨款,却一直没有答复。”】</p>
意识到问题不好的孙传庭,面上满是忧虑之色。</p>
恰逢此时,崇祯的使者遣圣旨到。</p>
【“孙大人,皇上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催促都师,火速出关入豫,解开封之围。”】</p>
孙传庭无奈,只得接旨。</p>
【“请皇上放心,本督这就查验军备,出关剿寇,指日可待。”】</p>
大唐。</p>
“这崇祯如此着急吗?”</p>
“孙传庭似乎还没有弄清军中情况,这士兵生病是什么疫病?”</p>
“这明朝的火铳,又是怎么一回事?”</p>
因为天幕所言的火铳,在他这个时代并没有,所以李世民只在天幕上看到了说着火铳不能用,却不知道原因。</p>
估计有可能是制造武器的饷银被贪墨,所以才会出现残次品。</p>
火铳虽然不理解,但是若是盔甲和兵器粗制劣造,那后果李世民还是清楚的。</p>
“士兵装备不齐整,粗制劣造,真是草菅人命啊……”</p>
“连上战场的武器尚且如此,这明朝崩坏到如此地步,更是不能着急啊……”</p>
治大国如烹小鲜,只是看着天幕上崇祯这着急催促出关的样子,李世民都替他感到无奈。</p>
这货跟赵构还真是两个极端。</p>
一个是能打非得议和,一个是不能打那么着急要打。</p>
“陕西的情况,这孙传庭应该报给朝廷,然后请求拨款整备军队。”</p>
“便是开封丢了,只要潼关在手,李自成西进则有险可守,北上,也要顾及孙传庭的军队。”</p>
“可出关迎敌,若败……”</p>
因为对于如今的局势不太了解,所以李世民的话没有说满。</p>
不过,从天幕上标题为【传庭死,大明亡】来看,估计明王朝也组织不起什么有效的力量了。</p>
紧接着,天幕上出现的是来查验粮库的孙传庭。</p>
【“存粮不得低于此线,此线是我军的生命线。”】</p>
随着天幕上的粮官将刺破一袋粮食,将其展示在孙传庭的面前,总算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的孙传庭,面上露出了笑意。</p>
【“好,终于有个尽职的。”】</p>
只是,继续巡查的孙传庭,用手一一触摸过粮袋之后,触感上的不同,马上让他意识到了不对。</p>
属下军士刺破口袋,里面装的全都是沙土。</p>
再连续查验几袋,皆是如此。</p>
【“该死!!”】</p>
意识到被骗的孙传庭勃然大怒,没有理会粮官的求饶和解释潼关粮饷已经数年没有足数,挥剑杀了粮官。</p>
……</p>
大明,永乐时期。</p>
“连粮饷都数年没有足数,如何打仗啊。”</p>
朱棣也不禁叹息一声,这剧看得他脑阔痛。</p>
就算是让他来打仗,没有粮饷也是打不了的。</p>
不然,也不用成天PUA太子,让他给自己筹措钱粮了。</p>
一时间,他又有点儿惋惜天幕上的这个孙传庭了。</p>
“火铳多粗制劣造,粮饷不足,军中瘟疫蔓延……”</p>
只一想想,朱棣也觉得这仗打不了。</p>
“神机营……”</p>
创立了神机营的朱棣,自然知晓火器劣质的后果。</p>
“火器质量不达标,一旦炸膛,恐怕士卒连使用都不敢,到时候连棍子都不如。”</p>
【朝堂上,崇祯正在怒摔军报。】</p>
【崇祯:“当初信誓旦旦说什么五千精兵足矣,如今竟要朕继续追加钱粮,还说什么兵新募,不堪用。”】</p>
【“开封重镇,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岂容他从容练兵?!”】</p>
一旁的王承恩像是按耐不住,劝了两句。</p>
【“老奴斗胆,若果真如孙传庭所言,粮饷不足,兵士未经操练,即便出关迎敌,也未必能有胜算呐。”】</p>
【“孙传庭所率的,可是我大明朝唯一的精锐了。”】</p>
【崇祯显然听不进去,“开封不保,则京城不保,若是给了钱粮开不出兵,岂不是又养了一个贺人龙?着兵部,再催其出关。”】</p>
大汉。</p>
刘邦看的有些乏了,换了个姿势。</p>
“说的也不无道理,可……倘若胜了一切好说。”</p>
“但既然是最后的精锐,一旦战败,那京城才是真的不保,再无回天之力。”</p>
“留着秦兵,即便开封城破,李自成进攻北京也要考虑秦兵的威胁,进攻陕西,秦兵还可据关而守。”</p>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粮饷问题得解决。”</p>
懂军事的不一定懂政治、民生、后勤。</p>
所以,如果孙传庭没有解决这个的能力,那么即便是耗着不出征,没有粮饷的军队一样会崩溃,所以刘邦很好奇,他有没有,或者属下有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p>
大明。</p>
崇祯已经没脸看。</p>
他的身侧,史可法、袁崇焕立在那,一言不发。</p>
站在上帝视角,足以看到剧中的一切,哪怕是在对朝堂和国家没有了解的人,也会认为他是一个‘昏君’。</p>
可是……</p>
“要是朕每安排下一件事,都能知晓具体发生了什么,恐怕也不会怀疑孙传庭了……”</p>
他突然转过头,看向王承恩。</p>
虽然天幕上的演员和他们长得并不像。</p>
但是朱由检有感觉,身边劝谏他的这个太监,必是王承恩。</p>
他从自己是信王的时候就跟着,最后还跟着他一起上吊,可谓是忠心耿耿,毋庸置疑。</p>
“大伴,你还懂军略?”</p>
天幕上刻画的王承恩,赫然就是比他崇祯看起来更加明智一些,虽然让他有些不舒服,可崇祯到底还是希望能够依靠一二。</p>
“老奴不敢。”</p>
王承恩吓了一跳,这天幕上的展示可谓是将他架在火上烤,作为一个规规矩矩的太监,怎么能比主子更‘聪明’呢?</p>
所以,对于天幕展示的自己劝谏的一幕,他其实也是喜忧参半。</p>
“无妨,以后但有朕拿不定主意的国事,你但说无妨,无论对错,朕都不怪罪。”</p>
“……”</p>
这话,倒是让王承恩、史可法、袁崇焕三人面面相觑,或是羡慕,或是忧心了。</p>
大清。</p>
乾隆时期。</p>
虽然天幕播放的是明朝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疑心病重的画面。</p>
但是此刻的乾隆,可并不高兴。</p>
这无疑又戳中了他的痛点。</p>
他眉头紧锁,只觉得浑身不适应。</p>
“这天幕……”</p>
“将这崇祯皇帝的愚蠢全都讲清楚给天下人看,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啊……”</p>
“为何总是喜欢扒开这些愚蠢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呢?”</p>
话虽如此,但乾隆也知晓自己印象流了。</p>
毕竟天幕也曾讲过秦桧这样的奸臣、将东林党打为明亡原因。</p>
清朝作为皇权的巅峰朝代,对于明朝皇帝,有的抹黑,有的美化,至于原因……</p>
自然源自于政治的复杂性。</p>
不过乾隆最希望的,还是让天下万民都不能也不敢去思考皇帝的对错。</p>
哪怕是前朝皇帝的对错。</p>
但是天幕不停的讲述宋朝皇帝的昏庸和胆小如鼠、明朝皇帝的急躁与疑心病重,无疑会一次次的打击皇帝这个职业在普通民众心中的神圣性。</p>
一旦民众开始思考前朝皇帝的过错,那么就会继而思考清朝皇帝在某些方面做的对不对,只要天下人开始思考皇帝的过失,在乾隆看来,王朝就开始走向崩溃了。</p>
“哎……”</p>
“算了,要讲就讲吧,就是后面别再说我大清的坏话……”</p>
可是,除了生闷气和祈祷天幕后面不要讲他大清的昏君,他是丝毫办法也没有。</p>
根本没有办法去阻止天下万民去看天幕,最多……也就是禁止这些东西编纂成文字传播。</p>
【“实不相瞒,潼关军饷两缺,但国库空虚,皇上无力拨调,今日本督来此,还望诸位解囊相助。”】</p>
天幕上,孙传庭摆下酒席,正在向陕西的大户们筹集粮饷。</p>
一提到这个问题,潼关的大户们就都鸦雀无声起来。</p>
【“咳咳……国家有难,应该鼎力相助,只是不知道督师,需要多少银两呢?”】</p>
【“以目前之势,至少十万两白银。”】</p>
【“十万两……这么多呀?”】</p>
【“多少?……”】</p>
【“十万两……”】</p>
万朝观众都听到了士绅们的窃窃私语,听到了孙传庭那似讲道理又似威胁的话语。</p>
【“倘若潼关不保,各位手中的田亩,家中的妻儿老小,也都保不住吧?”】</p>
【“都师所言极是,白银五百两,不成敬意。”】</p>
【“一百两”】</p>
【“五十两”】</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