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太史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两百零九章濂淮之学,虞书,大虞太史令,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泉说唯,然后关于程明道那些形而上的部分避而不谈,只是说这一点继承了周濂溪的颜回之乐。
他主要谈程明道当官时候的做法,程明道当官只有十六个,视民如伤,保民爱民,先富后教,道尊于势。
程明道担任多事地方小官,职位小,权力轻,但是却办实事。当主簿的时候,均衡田税,代行县令的时候,修筑堤防。当县令的时候,调节供求,平衡物价,用伍保制,兴办学校。
当知府的时候,赈济饥民,戳破石佛放光的谎言,捕杀了五色蜥蜴的假龙。
圣人对于这些事情倒是听的有味,林泉就借着机会,继续说程明道当官的时候,凡是坐的地方,都手书视民如伤四个字,提醒自己,不要愧对这四个字。
程明道当县令的时候,必要让治下小民,凶年饥岁免于死亡,饱食逸居有礼仪之训。这是他先富后教的体现。
除了解决小民的衣食问题,程道明修建学校,教化一方,这是开启明智,移风易俗。
林泉也没有只说这些,否则明道先生不过就是一个能吏,林泉继续说,程明道也上奏说了,天生了万民,让君王来统治。而且上天还制作了丰富的万物,让人能够活下去。
因此田地的界线不可以不正,土地不可以不均。在宋朝的时候,尚能按照人口分授天地,到了如今(林泉补充为陈朝),富贵人家的田地跨越州县而没有边境,而贫穷的,流离失所的没有任何抚恤。
这民众虽然多,但是衣食不够的,多的不可胜数。而那些穷苦的人家越是生育,而衣食越少,饿死冻死的越多,那么必将生乱。
所以朝廷应该解决兼并,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
至于教化这件事不能急,程明道也说了,这民的性情,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朝廷不能想着,一两年之内,就让百姓能够成为尧舜之民。
程明道认为,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
陈朝那一套想要流民不造反,一不给流民天地,二是不愿意教化,就这样获得天下太平。那是不可得的。
林泉这里就暗中有借陈讽虞的意思了,虞朝总是想着让百姓能够听话,但是又不信儒家教化之功,空设立了一个学校,基本没有什么教化,就这样就想让民风变淳朴,还不如做梦。
圣人听后不置可否,询问林泉“朕听闻,淮学和荆学,互相攻讦,造成朋争之乱,然朕思明道先生非是不止之人,何以至此?”
林泉说,虽然程明道和荆公有分歧,但是未必是朋争,程明道也认可变革,他认为,二帝三王,也是因时而变,但是程明道认为治世大道是不可以变的,这自古以来的变革,都是按照这个大道而行的。
虽然不能泥古,但是却不能不考虑古代的往事,要酌古变今,行之有先后,用之有缓急。
程明道认为荆公的办法,不是根本。当今陈朝的问题是,先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才是关系。当时陈朝耕种的人少,而享用的人多。地力衰减,人耕种不勤,这就算世家大族,也很少有余粮。更别说贫穷的人了。
这些小民,才遇到一年的灾年,就是盗贼遍地,饥民满路。若是有两三千里都受灾,或是年年守城不好,那些小民又应该怎么办?
当时陈朝京师有流民数百万,游手好闲,没有生计。这穷人穷久了,就会变得狡诈奸邪来求生,但就算这样,还不足为生。
所以朝廷应该做的就是赈济这些人,然后给他们谋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先拜托贫穷之苦。所以要先养民富民,才能解除积弱积贫的问题。
除此之外,程明道提出了十事师傅、六官、境界、乡绅、贡士、兵役、民食、四民、山泽、分数。
林泉将这试试一一说了,圣人听了之后,对着林泉说“林泉,你且写成折子,明日供朕御览。”
林泉说唯,然后圣人看了一下天色,对着林泉说“林泉,明道先生所为,朕已经有所知。日后,在听闻伊川先生之学。”
林泉称是,这时候平妃说;“林学士,学问广博,诸家学问,喃喃道来,此等大儒能遇圣人,那是圣人之幸。”
“小臣汗颜,小臣能遇圣主明妃,乃是小臣之福气,也是天下福气。”
这时候贤妃说“林泉,你不知你何时迎娶本宫那侄女。”
林泉还是推脱了,说自己如今一心修撰集注,实在没有时间,这时候贤妃说“修撰集注,非是两三年可成,你们八字,本宫相合,十月二十六乃是一个大吉之日,你们就在此日成婚吧。”
“臣叩谢娘娘。”
林泉也只能接受,这时候圣人笑着说“林泉,朕想要给你子子孙孙荣华富贵,你也要给朕这个机会了。”
林泉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说自己一定不辜负圣人所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