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土豆!土豆!
剑西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土豆!土豆!,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剑西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元璋日理万机,自然不知道后宫里这点小小的母女私语。</p>
事实上,身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更在意的是儿子们,尤其是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朱标。</p>
至于女儿们……或许有多少数量,他都记得不那么真切了。</p>
最近老朱同志很忙,非常忙!</p>
首先是关于他那个藩王分封的制度,经过秦枫一再的提示之后,老朱人麻了,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施行,否则相当于他最重视的子孙后代,就是死在他这个老祖宗的手里。</p>
于是,一道圣旨,推翻之前所有的规定,除了微薄的一点藩王俸禄之外,以后藩王的子孙后代,管你生多少,跟朝廷没关系。</p>
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有本事生,就有本事养,朝廷不会替你养孩子。</p>
这下,刚刚还额手相庆,高呼父皇万岁的藩王们,可就集体炸了锅。</p>
夭寿啊!</p>
皇位轮不到咱们,那没什么,毕竟大哥朱标无论哪个方面都没得挑,说不出二话。</p>
但是拿不到皇位,拿点实惠不过分吧?</p>
究竟是哪个该杀千刀的,在父皇面前进了谗言,把好端端的藩王分封的福利,给弄没了?</p>
可是,意见归意见,老朱还活着呢,一瞪眼睛谁不腿肚子转筋?</p>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甭管藩王怎么闹,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来。</p>
搞定这件事,朱元璋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研究淳化经验!</p>
秦枫和毛骧一起搞出来那套灌溉种植方案,实在是太好使了,用过的都说好!</p>
户部老尚书杨思义看过之后,眼珠子都弹出来了,经过不眠不休的一堆计算,最后得出粗糙的结论:若是此法推行全国,则大明未来的岁入粮食,有望直接翻番,甚至要高上三倍!</p>
粮食,不但是农民的命,更是国家的命啊!</p>
所以这件大事,朱元璋自然是亲自主抓落实,拉上了一大群朝廷重臣,又是研究又是细化,必须要敲定全部细节,然后再等着淳化县一年后的收成情况,确认完全无误,才将淳化模式发布到全国,进行效仿。</p>
这是国家根本,容不得半点马虎!</p>
不舍昼夜地忙了好些时日,才终于把这些国之大事安排妥当。</p>
朱元璋长松了口气,整个人仿佛都苍老了好几岁。</p>
然而这稍稍闲下来,就不受控制地想起秦枫那天最后传来的几句心声。</p>
【那可是个好东西,高产还不挑天气,搞得好了能亩产上万斤!】</p>
【就算是郑和,也不容易跑那么远……】</p>
【郑和同志,现在在干啥呢,最多才刚出生吧,也应该还没成太监呢。】</p>
亩产,上万斤!!!</p>
这一句话,在朱元璋脑子里盘桓不去,简直快成了心魔!</p>
胡说八道的吧!!</p>
朱元璋家里,八辈贫农啊,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对土地上的事儿,甚至比行军打仗更加熟悉。</p>
上万斤是什么玩意??</p>
要知道,这时候大明的粮食产量,就拿水稻来说吧,能有个亩产四五百斤,那都是了不起的大事,得要赶上好年景,风调雨顺,还得是行家里手的庄稼把式,才有可能达到。</p>
这样的亩产量,放到任何州县,那都是要轰动一时,甚至要给戴上大红花的!</p>
尤其这些日子,朱元璋跟一票朝廷重臣,深入研究秦枫搞出来的那个灌溉改良技术,对这里面的数据细节更加熟稔,几乎闭着眼睛就能说清楚。</p>
就算加上新技术!</p>
亩产从四五百斤,能提升到一千斤以上,那都算是神仙帮忙了!</p>
咬咬牙,不要脸地给再翻一倍,那也不过两千斤!</p>
现在,秦枫说,有种叫“土豆”的东西,能达到亩产上万斤?</p>
而且不挑天气?</p>
疯了吧!</p>
这还不是胡说八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