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问月,复空纪,啸寂,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博士又推荐他进入守藏室为吏。
那守藏室可是个好地方啊!大周朝所有的经典典籍都在这里收藏,那可是个真正的“知识宝库”,天下之文,天下之书,无所不收,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把老聃放到这里工作,那简直就是把兔子放进了一片丰收的萝卜地里———不,应该这样比喻:他恰如蛟龙入海,海阔龙跃;雄鹰展翅,天高鸟飞。
老聃离开母亲虽然心中还是挂念老人家,但一在那里开始工作,就会身心投入,精神大振,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每天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此时尚未成文,却已算称得上是“大体上有,具体无”的概念期状态了。
商大夫看到聃儿如此长进,甚为喜悦,也不断地向聃提问,增益自己的见识,可谓“互师”。
这次,向重的到来,商大夫也是听闻酉儿所述,这个爱当伯乐的老先生,很开心又能见到一匹“千里马”,就非常开心地促成了此聚。
星明月朗,秋夜微凉,不由得即兴弹唱,商大夫,也是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当然,在此之前,老聃也仔细研读过商酉上次所带回的向重之诗,震惊于这个向家小公子在只有区区三岁的年龄,便可以问出那一系列的《天问》———当然,屈原要是的知道了,得委屈死———其中所疑,与他心中的未知,重合了,这就足以让他对向重,未见其人,便心生敬意,‘惺惺相惜’了。
向重人虽小,可神态却一副准成人的认真模样,端坐静听,月色之下,深邃的眼眸之间,映出火光、月光,格外明亮,似乎有着通晓一切的沉着和大气,隐约其间。
今晚有云,便正好有了“彩云追月”的意境。
而老府院落之中,月影上升时,正好扫过了府墙屋顶伸出去的飞檐斗拱,仰望上去,逆光之下的黑色檐影,与青瓦层叠,正好勾勒出一个上大下小的建筑形制。
在此映衬之下,月亮就显得特别圆,特别亮,不由得人不赞叹这前后景的两样东西的大小之异,还有他们所代表的天上、人间之别。
“请问向公子,你之所写‘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在此情此景之下,可有答否?”
老聃指着这轮半隐半没于飞檐斗拱之后的中秋明月,开始提问。
向重看了看眼前的这个建筑:形制是飞檐在天,斗拱其中,而落地为柱,仅四根支撑,于是就起身走至柱边,拍拍柱子,又拍拍自己的腿;再走远些,指指四面挑高的飞檐,又指指自己的脑袋,然后以头颈为令,向左转头,随即向左转行走;再向右转头,随即就右向行走,如此示范一番,回到自己的位置,施礼还原,这就算是回答完了。
“向兄所喻,乃为令行之意,首有令,足行之;上有令,下行之,系唔系?”老聃代为解读了一番,想让向重确认一下,是否正确。
“略同小小!与国制而言,君若首,为上;民若足,为下;柱少,民少;飞檐拱多,君臣吏重;以区区四数之民,撑乌乌一顶之君,民之所难,君未之也,一心求仙,无视民苦。”
向重取来笔墨,于火烛灯下,草写一篇,进一步解释了他眼中所看到的这种建筑形制,恰恰象当前的政治制度,只有很少的百姓,却默默供养着数量比自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官吏、君主,这四根柱子承受了这么多,却没有谁会体恤他们的难处,而统治阶级们,却穷尽了无数手段,一层一层地反向撑托,只为了最顶的那一角飞檐,可以触摸到最高处的天,这才有了与月同影的机会,成为一景,又有谁能看到圆月满柱而令人向往的景象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