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年少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兴汉室,武陵年少时,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法正自小除了矢志报国以外,更还有光大门楣的愿望。此时被杨修无意冒犯,法正被刺伤了自尊,碍于场合,他冷哼一声,索性不再理会。
杨修难得以求饶的语气跟人解释,没料到对方心气竟如此狭窄,一时下不来台,也有些恼了。两人就那么杵在地上,谁也不理谁,跟场中其余三两结伴的人比起来极不协调。
未过多时,殿中悠悠传出一声深远高昂的声音:“制曰:诸生进殿!”
队伍立即安静了下来,按照谒者台官员的事先教导与家中长辈的叮嘱,众人有条不紊的进入承明殿。趋进宣名,稽首叩拜之后,便依次坐在殿中早已预备好的单个案席上。
为了这次考试,皇帝特意扩大了范围,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少说也有百人,再算上士族名门的子弟,各郡推荐的童子俊彦,怎么也得有两百多人应试才对。
可皇帝坐在当中,看着眼前近三十个年轻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固然,能有机会看秘府藏书、并在皇帝身边陪读,在仕途上和学术生涯上都是一个士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但很多关中豪族和朝中公卿未有将子弟荐举进来,其中原因,不用深想皇帝也知道,无非是担忧目前的朝中局势,害怕李傕等残部率兵反复,王允势大难制,皇帝会成为纷争的中心。
这些人不愿意送或者只送旁支子弟参加策试的行为,皇帝虽然不喜,但心里也是表示理解。
但除了忧心局势的以外,还有一些人将宝全压在皇帝身上,比如弘农杨氏、还是最近因为马日磾的举荐而在朝堂声名鹊起的京兆韦氏,他们推举的都是家中嫡子,本族的未来,这无疑让皇帝很是宽慰。
见众人都进来了,皇帝就说道:“自迁都以来,文教衰落,风俗靡靡,贤才流离于江湖,高士隐逸于山林。德教不兴,至于万民不安,要拨乱理烦,除了修武备,肃文治以外,德化文教也必不可少。诸位都是年轻俊彦,当以兴复汉室、解民倒悬为己任,精研经术,学以致用。”
杨修等人皆肃然称是。
于是便先是统一作答的‘对策’,侍中杨琦开始叫人分发题策,每人的案头上都摆放着书写用的缣帛、笔墨等物。题策下来后,杨修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句话:“何谓‘要君者无上’?”
这话出自汉朝官方经典《孝经》,全句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主旨是强调不孝之人的罪过等同于目无君上、非议圣人。而这里特意将‘要君者无上’这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为考题,其用意就不得不让人多想了。
王允瞥见题目,心里也是震惊不已,立即就明白了皇帝选这个题目的意思。
满朝公卿,谁是皇帝眼中的那个‘要君者’,难道还需要多问吗?这个题目不仅能为皇帝筛选出一批与自己政见一致的秘书郎,更能借此向朝廷释放出一个对王允极为危险的信号。
在少府田芬外调、卫尉张喜罢官等王氏羽翼渐被削弱之后,皇帝终于将矛头指向了王允!
底下众人或皱眉思索、或奋笔疾书,气氛十分紧张,王允的心里也是同样的不平静。好不容易熬到‘对策’结束,众人开始依次上前抽取倒置在案上的十根射策。
这些射策依据难度大小分为甲乙两等,排成两列。有把握的比如杨修、法正、王粲等人都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要抽取甲科,而没有把握的比如说士孙萌等人则选择抽取了乙科。
众人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甲乙射策答题,皇帝出的题策殊为奇特,有涉及到兵事的‘试许尔兵三千,何以救耿恭于疏勒?’,也有些关于治民的问题‘凉州地贫,何以兴之?’,更甚有关异族的‘何以治羌?’。
这些问题跟皇帝要出史论题的传闻大为不同,部分人盲信传闻,全心钻研史书,没料到皇帝临了摆了众人一道。只有杨修、法正等人自负才学,从没把希望寄托于一时恶补史论上,应答时与其他人比起来尤为得体。
皇帝看着众考生脸色不一的神情,便已经知晓一二,他心里冷笑,自己身边近侍口风不严,已经成了常态。
往日他们在私下说皇帝如何英明,出于蓄势,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皇帝早在臣子心中建立了英明的形象,早已不需要人刻意宣扬。
为了自己的隐私不被人窥探,也出于政策的保密性,他自觉有必要对这种风气加以整顿。
董卓在时,为了拉拢士人,侍中与黄门侍郎不仅可以随入禁中,在皇帝卧榻之侧侍奉,还被赐予了省尚书事的权力。
要知道两汉以来,外臣插手尚书台,都有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平尚书事、省尚书事、视尚书事等名号,领、录尚书事指兼管尚书职事务,权力相当于丞相。而其余的则是指参与尚书事,有这个头衔的臣子可以跟尚书一样在皇帝跟前议政。
由此一来,加上侍中、黄门侍郎本来的权势,他们一下子可以与三公比肩,无疑间增加了权力。
直到王允诛董之后,为了提防杨琦等与皇帝亲近的近侍,借口与尚书台职权重复,实则是在皇帝的默许下剥夺了侍中们省尚书事的权力。而侍中、黄门侍郎依然可以进出禁中、出现在皇帝的卧榻这样私密的地方,甚至妄传秘事。
这让皇帝很是恼火,打算借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近侍,不许侍中与黄门侍郎随意进出禁中,三令五申,恢复侍中们止步省中的往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