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11章 西出榆关,逍遥侯,大司空,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大军行进方向的两翼,由骑兵营的将士们列阵守护着,这也是李中易多年用兵惟谨慎的惯例。
在李家军出兵之前,往四周的百里外放出精锐斥喉,早就是条令中明定的规矩。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军行进的过程中,最容易遇上契丹轻骑兵的突然袭击。所以,一直驻扎在城外,反打契丹人草谷的骑兵营,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替掩护全军行动的重任。
有了骑兵营在两翼的掩护,在中路行进的大军,便有临敌列阵的时间。不客气的说,只要李家军列好作战阵形,那就基本上在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的汉军和草原蛮族作战,只要汉军有时间摆开阵形,蛮子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敢舍命去硬攻,而只能采取断粮道、轻骑袭扰这些所谓的狼群战术。
那个永远无法封侯的李广,以五千人对抗数万匈奴骑兵的围攻,在绝对的兵力劣势之下,直到弓弩射完,方才战败被俘。
如今的李家军,无论是战斗经验、武器装备,还是组织纪律性,或是基层军官团的精干程度,都远远胜于李广所率领的郡县兵。
兵法有云,夫战,以正胜,以奇合!
李中易的用兵原则,极为持重,宁可不胜,也绝不能轻举妄动。这一点,倒是和秦末名将王剪十分相似。
想当初,秦国伐楚的时候,脑袋发热的赢政,起初信了嘴上无毛的李信,只派出二十万秦军便想灭楚,竟被项燕杀得大败亏输。
最终,赢政放下身段,主动上门,诚恳的请出王剪,授兵马六十万。王剪也不负秦王的重托,领着倾国之兵,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最终灭了强盛一时的楚国。
六十万秦军攻击四十万楚军,并且没有给楚军的主帅项燕,任何可以侥幸的机会,这就叫作堂堂之师,以绝对的实力取胜。
六万大军出榆关,队首已经在十里之外,负责押阵的近卫军先锋,却连城门洞都还没走出。
按照惯例,参议司以及辎重营、炮营、工匠营等辅助军种,都随李中易的中军一起行动,由近卫军负责守护。
直到太阳悬于半空之时,原地休息已久的近卫军才接到了开拔的命令,大家纷纷起身,在军官们的口令声中,列队出城。
“爷,您站一宿了,不如回马车里歇息片刻?”李云潇担心李中易身体吃不消,壮着胆子凑过去小声提建议。
李中易见近卫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出了城,便点了点头,在亲卫牙兵们的簇拥下,迈步走下城墙。
城墙边的台阶下,十余辆高大宽敞的四轮马车,一字排开,显得气势非凡。
李中易走到四轮马车旁,并没有马上踩着长条木凳上车,而是停下脚步,轻轻的拍了拍粗大的车辕。
四轮马车,其实在开封城中的某些商户那里,很早就使用了,并不算特别稀罕的事情。当然了,开封城里的四轮马车,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用牛拖拽的,并且没有前轮转向的悬挂轮轴系统。
由于爱好问题,李中易曾经仔细的研究过《清明上河图》,图内就有四轮马车的清晰记载。
然而,无法转向的四轮马车,仅仅只能在街道宽阔的开封城内短途直线运输,只要离开了开封城,便会寸步难行。
身为政事堂相公之一的李中易,当然知道四轮马车无法在普及的原因。核心是,除了勤修驰道的秦汉两朝之外,历代的皇朝都不怎么重视修路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除了李中易明白之外,再无人知晓其中的逻辑。
另外,即使朝廷心血来潮的修了官道,也不会去注意养护的问题,以至于,道路始终出于残破不堪的状态。
晴天倒也勉强。只要下了雨,泥泞的道路上,别说四轮马车了,就算是独轮车,也很容易被坑洼所困。
此次西出榆关,沿途皆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道路状况远胜于中原地区。
李中易现在并不缺马,比两轮马车更加宽敞和舒适的四轮马车,由着四匹甚至八匹良马拖拽着,既保证了行军的速度,人也舒服许多,何乐而不为?
至于四轮马车的转向系统问题,其实呢,在有轮轴的基础上是很容易实现的,只需要将前轮的悬挂改为一个大圆盘即可。
将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分与前轮悬挂结合,使得马匹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跟随整体转向。由于,车轮中滚轴的作用,前后车轮能够自动自行调节各轮的速度差。这种悬挂方式无法做过小角度的转向,无法做速度过快的急转向,且对前轮的悬挂和整个传动体系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不过,拥有转向系统的四轮马车研发制造成功的背后,隐藏的是高丽工匠奴隶们的血和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