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4章 斗智斗勇,逍遥侯,大司空,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起来,这还多亏了那部大片《加勒比海盗》,引起了李中易的极大兴趣,他翻查了大量航海的资料。
可惜的是,李中易只记得,相对非常简单的戴维斯象限仪的原理,对于更进一步的六分仪的原理,却因为时间太久,很有些模糊不清。
戴维斯象限仪配合上司南,李中易个人以为,应该够用了。但是,因为没有真正航过海,他的心里终究还是没底。
“高丽一战,时间可能拖得比较长,大家都要有心理准备。”李中易摸着下巴,笑眯眯的说,“替他人做嫁衣裳,赔本的买卖,本帅是不会干滴。”
杨烈的眼珠儿微微一转,忽然笑道:“坐山观虎斗?”
“老师以前不是说过,回鹘的多尔衮,就是趁李自成和吴三桂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浑水摸了大鱼么?”廖山河文化程度略低一些,可是,记性却特别好。
李中易改头换面的故事,廖山河一听就往心里去了,现学现卖,倒也恰好吻合了当前的高丽国内局势。
高丽国目前东有朴金建的反叛,南有藤原师辅带领的倭军猛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中易目前确实很象满虏多尔衮所处的环境。
“嗯,高丽多山,岛屿很多,到时候啊,你们瞪大了眼睛看清楚喽,找个好岛落脚。”李中易这一次是打定了主意,要在高丽的海边,找个永久的落脚点。
大军沿着黄河顺流直下,度非常快,日行百里以上。区区七日就抵达了隶属于滨州的渤海县的永利镇,这里是黄河故道口。
李中易这次倒是没怎么耽搁,在永利镇休整了三日后,率全军沿着胶东半岛北端驶到登州(蓬莱),然后横渡黄海。抵达朝鲜半岛大同江口的椒岛。
在椒岛补充了饮水后,大军继续乘船南行,赶到高丽京都“开京”附近的礼成江口的贞州(今韩国金浦市)。
棒子国的历史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三国时期,金浦郡地区就是三国必争之地,其中贞州更是重中之重。
原因很简单。贞州一直是棒子国和中国经贸往来的重镇,即使是高丽国内的战乱年代,贸易也没有完全断绝。
商人图利,只要有大钱赚,冒着杀头的风险。也偷偷的做买卖。
到了贞州后,徐逢来耍了个小手段,假托高丽国王之名,禁止破虏军入城,只能在城郊扎营。
李中易明明看破了徐逢来的小心思,却故意装糊涂,满口答应了徐逢来的要求。
大周的援军已到,徐逢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骑马赶回开京,向国主王昭报讯。
当地的县令组织乡民,领着一大群面长、邑长以及洞长。还有本地的士绅,带着牛羊前来犒军。
李中易满面笑容的把这些本地的头面人物,迎进了大帐,他起初搞不懂啥叫面长和洞长。
金浦县令态度客气的做了解释,李中易这才恍然大悟,面长相当于城关镇镇长。洞长则类似大周的街道坊正,是高丽国最小的一级组织机构。
嘿嘿。棒子国还真会玩花样,面长。还面条呢。那洞长的名称更是二得离谱,怎么不叫穴长?
寒暄客套了一番,李中易这才知道,这金浦县令叫柳知秋,乃是贞州名门柳氏的旁系子弟。
柳知秋说得一口流利的大唐河洛官话,如果不是身上的官服形制不对,而且短了一大截,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家伙就是大周的县令。
高丽的乡绅们,无一例外,全都头戴类似斗笠的黑色纱冠,身穿赤古里,外罩周衣。
这些乡绅们的腰带居然系在胸前,红色带子垂到了小腿处,长得足以悬绳上吊。他们那宽大的巴基阔腿裤,也短得不象话,总而言之,这帮家伙学了大汉的服饰,却是个半吊子,不伦不类!
柳知秋还算是大方,一口气送上了二十头牛,一百只羊,这些都不怎么出奇,李中易倒不怎么在意。
只是,这柳知秋居然一次性送来三百只狗,李中易摸着下巴,心说,敢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啊,难怪棒子人民嗜狗肉如命?
“李帅远道而来,助我大高丽国平叛,下官感激不尽。”柳知秋的话说得很客气,骨子里却无丝毫认大周为宗主国的觉悟,一口一个我大高丽国。
柳知秋的地位太低,区区县令而已,李中易也懒得和他一般见识,微微一笑,也就忽略过去了。
“不知贵军要在本城驻扎多久?下官也好筹备一二?”柳知秋的话,说得很婉转,意思却是在催促李中易赶紧带兵走人。
“呵呵,这个需要两国的重臣彼此商量办啊。”李中易打着哈哈,敷衍道,“柳明府放心好了,我破虏军所到之处,一向是秋毫无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