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六十六章 伐梁之策,苟出一个盛唐,苍穹之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思索了一阵,李晔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不管杨崇本想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有叛则讨,堂堂正正,才能令此人真正心服,传令,升杨崇本为胜捷军指挥使,维州都督,松州都督一职取消,朝廷遣派知州治理此地。”
维州的确是形胜之地,但杨崇本想凭借此地自立,那就是想多了,没有人口,又跟当地交恶,没有陇南的支援,他连坐稳维州都难。
杨崇本成功攻陷维州,已经证明都督制的可行。
唐廷如今的疆域太过狭长,很多事情鞭长莫及,都督算是应时之需。
两人正商谈着,薛广衡来报“王参军奏报。”
这一个月王师范与幕僚都在枢密院制定伐梁之策,现在来见,应该是有了进展。
什么时候打,以后再说,但怎么打,就要提前准备了。
这也是李晔动员令的初衷。
“臣王师范拜见陛下。”
“免礼。”
王师范扫了一眼李巨川,“臣征询各军主将以及西州刘鄩将军的意见,又根据大唐实情,制定了一份伐梁之策,请陛下过目。”
李晔接过奏表,又是长篇大论,还没有标点符号,开篇就是“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
随意翻看了几行,顿觉眼花缭乱,加上王师范这一笔字,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你直接说吧,朕听着。”李晔又把奏表换了回去。
王师范看了一眼李巨川。
李晔道“无妨,下己亦是知军之人。”
王师范拱拱手,“臣与诸位参军以为,欲破梁贼之势,在先取淮南,一者淮南士民心不在梁,二者王景仁、陈璋水军对我鄂岳、江南威胁极大,不可令其成长起来,三者李神福、朱瑾、李承嗣在淮南声望极大,攻取淮南事半功倍。”
李晔点点头。
“是以,我军欲攻取淮南,必大力组建水军,置办战船,仍是李筠将军牵制汝、许,高行周将军牵制蔡州,朱瑾出光州攻寿州,刘知俊出舒州,攻庐州,吸引梁军主力,然后李神福领水军顺江而下,配合周云翼、米志成合攻扬州!”
李晔望着淮南地图深思,李巨川道“李筠、高行周皆为佯攻,朱瑾、刘知俊、李神福才是杀招,任何一路建功,梁贼淮南不保?”
“正是如此,淮南不保,我军水军便可占据淮河,以水军之力进取徐泗之地,李筠、高行周变佯攻为真攻,陛下大军出崤函,直取洛阳,恢复东都……”
王师范话还没说完,李晔长叹一声,“好一场倾国大战!”
倾国大战,当用倾国之力,只是短期内,大唐怕是拿不住这么多粮草。
李晔忽然想起了什么,又拿过王师范的奏表,一眼落在“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之上。
越看越觉得熟悉。
这不是王朴的平边策吗?
“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李晔至今还记得平边策中的几句经典名言。
后世把此文与《隆中对》并列,号称五代第一雄文,话说王朴晚死几年,赵大还不一定能扑腾起来。
赵大自己都说过,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虽然大唐与汴梁的形势不同于历史上后周与后唐。
但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平边策中的策略拿来用一点都不过时,唐军与梁军沿洛阳、汝、蔡、颍、寿、庐、和、扬对峙。
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
梁军已成疲军,大唐在国力上隐隐超过了汴梁,还有河套、山丹、青海的战马供应,轻兵挠之之策完全可行!
就算汴梁实力强大,这么挠下去,朱温也扛不住啊。
刚好驻守光州的朱瑾以骑兵见长,驻守宣州的周云翼也是擅长轻骑,再配合李神福的水军,想怎么挠就怎么挠!
而且此举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大举,不用大举耗费国力。
唐军避实击虚,有利则进,劫掠粮草、百姓,无利则换个地方再来一遍。
进攻者因为主动,所以优势要大一些。
当下,李晔把脑中记得的平边策结合时下局势,说了一遍。
李巨川“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真乃天降神人!”
李巨川这么吹嘘,王师范也不能落在人后,一把撕烂案几上奏表,“陛下天纵之才,胜臣百倍千倍,古今奇谋,无出陛下此策!”
李晔倒是满脸火烫,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耻的抄袭者,不过这马屁还是让人心花怒放的。
“哈哈……”李晔尴尬的笑起来。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