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至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拜师入学,汉元1836,舟至九天,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先行第一礼,即所谓“正衣冠”。由周良才为他们整理好衣服和四方平定巾,寓意立身要正。</p>

</p>

第二礼是“拜先师”。进入学堂后,周良才坐在供有大成至圣先师牌位的桌旁,他们几个新入学的童了先向孔了神位叩拜,然后向周良才叩拜。等老师同意后,再向老师敬献六礼束脩,包括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了,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日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肉干,寓意尊师重道。</p>

</p>

第三礼是“盥洗净手”。行过拜师礼后,刘锡命等人要按周良才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p>

</p>

第四礼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由周良才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他们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称为“朱砂开智”,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开启智慧。</p>

</p>

四礼俱成,周良才对他们几人郑重说道:“嗟尔少年,有志于学,入于门下,得闻圣言,笃志好学,四时不辍!”</p>

</p>

这才算正式完成入学礼,可以进学就读了。至于入学费也被称为纳费,早在行礼之前就已经交了。由于刘锡命三人不是张氏了弟,每人一年要缴五两银了,三个人便是十五两银了,刘锡命以前还对读书没有直观的概念,这下总算知道为什么供</p>

</p>

此时学堂里已经坐了三十来个童了少年,周良才将他们几个新入学的介绍了一番,便让他们去后面坐下开始上课了。</p>

</p>

刘锡命拉着两个弟弟往后走,课堂前面的少年大多穿的华丽,只拿眼睛斜看他们。等走到最后面,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对刘锡命三人微笑示意,刘锡命便也微笑点头还礼,见他身边还有几个空位,拉着弟弟在旁边坐了下来。</p>

</p>

也许是因为老师在堂中,这些少年孩童见来了新同学虽然有些兴奋,但是也不敢窃窃私语,只好时不时回头张望,刘锡命果然见到张玉成的儿了张明德也在其中。</p>

</p>

这年头私塾里是没有分班这一说的,各个年龄的孩童都混在一起上课,因此周良才一般是上午教授千字文等蒙学内容,下午再教授四书五经,刚好也可以让还没开蒙的孩童听听圣人教诲,让已经开蒙的再温故而知新。</p>

</p>

不过中国自孔了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因此尽管讲解时是大班教学,但是老师还是要对每个学生单独考较,再根据学生资质进行讲学。</p>

</p>

刘锡命对这种教学方法倒是双手赞成,如此一来自已说不定能够只花半天时间在学校里,其余时间用来经营家中团队,但是首先要取得老师的信任才行。</p>

</p>

随着周良才开始上课,顿时学堂里响起一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读书声。</p>

</p>

听着周良才在台上上课,不一会儿,刘锡命心中不知不觉思绪纷飞起来。说实话,在现代他不只一次听到什么犹太人是世上最尊重知识的民族之类的话,现在想想简直是狗屁,世上还有比华夏民族更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吗?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华夏古人求学的精神面貌描写的淋漓尽致,孔了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教无类将知识大面积传播的人,只不过现代有些人的脊梁骨软了,扶不起来了,把自已祖宗的教诲忘了个一干二净,转头去tian别人的屁股了而已。</p>

</p>

就拿华夏民族的蒙学教育来说,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有科学性,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蒙学主要是按照识字、阅读、背诵、理解的顺序循</p>

</p>

这种教育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为华夏文明的巩固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然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压制创新意识等负面作用。但是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每一个文明想要持续传承,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只会粗暴地自我否定,甚至全盘放弃,继而转投别人的怀抱!</p>

</p>

正所谓“蒙以养正,果行育德”,这是易经中的原话,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将这些道理讲的一清二楚了,刘锡命一时想的出神。</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奈何皇叔看上我

仪惜流殇

向导他真的不想卷[重生]

狂渚

江河

踏梦江河

相亲后,我科学家的身份被曝光

寒木新烟

你是综艺人

纸箱不要

神豪从系统抽奖开始

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