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鸟羽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零一章:历史独特的墨地素三彩瓷,剑断化蝶,益鸟羽中,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但在明代以前的官窑器落款的并不多,只有在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才形成惯例,一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才终止,那怕是这样,明清时期还是有很多官窑瓷器没落款的。

官窑瓷器的款识常见有两种,第一是帝王年号,也是官窑器常见的款识,第二类是帝王的堂名款,比如慎德堂制和大雅斋制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为特殊原因无款的官窑,像清代祭器和供器往往就不署款,在清宫档案中也记载,因乾隆皇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进行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期间出来的无款器物都是奉旨不加款识的,这类无款器物完全是时代特征明显的佳品,甚至达到极品。

可如今款识都快成为官窑的身份证了,现在的人在看一件瓷器时,都会潜意识先看一下底部有没有款识,有款就觉得是好东西,而无款就像个三无藏品似的,姥姥不爱舅舅不疼。

殊不知官窑也可能无款,有款也不一定就是官窑烧的。

郭春问道“这件就是属于特殊的情况吗?”

“没错。”

王会长点头道“这一件非常特殊,当时朝廷比民间有钱,但因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当时的官窑不能烧制,故只能委诸民窑了,说起来完全是按照官窑的标准做的,就如同现在外包的代加工厂,有落款也正常。”

康熙墨地素三彩瓷之所以为民窑所产,跟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有关。

满清自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提出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于是以孔孟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工具,“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故而当时社会上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康熙皇帝以“孝”来汉化国人,故此对祭奠仪式,非常讲究,隆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如制定“丁忧”礼制,凡在朝廷为官者包括一、二品宰辅封疆大吏在内的王公大臣,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孝满之后,再回朝复职。

由于朝廷的礼制,故而对丧事的祭器不得不精益求精,当时操办丧事都得定烧一批高档墨地素三彩瓷器以为丧事宴客祭奠之用。

各王公大臣府第,钟鸣鼎食之家,为了炫耀其门第高贵,相互间迭有攀比,故而不惜重金提供最好的画本、顶级的画师、优质的彩料等等,务求产品出类拔萃,甚至高出官窑之上,以达到死者风光,生者荣耀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这种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

当时的官窑都由工部派员督窑,如康熙十九年的臧应选、四十四年的郎廷极,他们都是奉钦限或部限烧制,但因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当时的官窑不宜烧制,故只能委诸民窑。

陈松点头道“的确如此,单单康熙本朝就存在大量不落款的瓷器。”

王会长经陈松一提醒,也感叹道“康熙是啊,很特殊的朝代。”

钟育谨好奇地问道“怎么个特殊法?”

“康熙是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康熙十年以前因与南明对抗,基本没有烧制官窑瓷器,哪怕有,也是用明代遗留的瓷胎简单烧制,在康熙十年之后才真正开始烧制官窑瓷器,康熙十九年朝廷开始派遣督陶官到景德镇治理陶业,才让景德镇制瓷业从此走上顶峰,并且瓷器造型比较多样,品种也丰富,新创烧品种层出不穷。大器浑厚,小器精巧玲珑,巧夺天工,不单单官窑瓷器,民窑瓷器也快速发展,青花瓷器与五彩瓷器广泛流传,也开始创烧出粉彩与瓷胎画珐琅的瓷器。”

王会长顿了下,继续道“另外康熙皇帝怕官窑瓷器打碎会寓意不吉利,会江山不保,因此早期烧制的瓷器都不落款。”

众人不由心中一乐。

没想到还有康熙皇帝还那么讲究。

郭春心中一动,问道“那岂不是说看款识就能区分年代,像康熙没落款的瓷器就是他早期,有落款的就是晚期的?”

“基本这样,另外从款识的确能区分年代,因为每个时期的工匠不同造成制作出来的器物前后变化大,落款书写的方式也都有细微的差距和变化,除了特殊器物有详细的时间记载外,其它的都是按照那个皇帝在位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来定义瓷器的烧制时间。”

陈松将茶桌上的墨地三彩绣球花卉太白尊小心拿起,指着落款道“就拿康熙来说,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则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它前期的瓷器几乎不落款,中期的官窑楷书款,笔划会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厚,字体间布局也宽大,而晚期的就像这件一样,字体渐趋清秀,最重要是款中的‘康’字第一笔和第七笔是连成一笔,这中连成一竖的书写方式,完全是康熙晚期的落款方式。”

众人凑近一看,发现还真是这样。

康字的一点和竖钩这两个笔画完全连起来,看起来就是竖钩。

“再结合每件器物每个时期的制作特征以及老化痕迹,就能确定它的真伪。”

陈松回想了下,道“康熙时期早期用的是明末时候烧好并遗留的素瓷胎作画,制作的工匠其实还是属于明代的,所以明代的风格很明显,到了中期,属于自己烧制,因为工匠水平和数量都还跟不上,制作出来的器物都略显粗糙,器物底部也常见沙眼,为掩饰其缺陷,多在底部上一层护胎汁,且大多不见款识,只有到了晚期,工艺才成熟,器物才达到精致,同时落款也匹配上。”

王会长对陈松竖起了大拇指。

与陈松的水平相比,他都感觉自己的年纪活到了狗的身上去了。

很难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懂这些,而且比他们这些跟古玩打一辈子交道的古玩商还厉害。

鉴定古玩可不是纸上谈兵,读几本鉴定书就能理解的,尤其是现代,造假之人就是从鉴定书籍上写的鉴定内容入手造假。

想要真正不打眼,就需对器物每个时代的器物细节特征了如指掌,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工匠制作的技艺,才能准确断代。

而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都是需要观看大量的实物才能得出,单靠别人教而没有实物是没用的,他们古玩商就是缺少大量真品的观摩才会不断被打眼,一个个都是大量吃药交学费才有今天这点水平。

想到这,他忍不住对陈松问道“你祖辈可是拥有大量真品的行内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仙妖管理局

北月妖魔

我真是赛亚人

几只钢笔

金华问仙录

酒的味道

诛邪令

音游小咖

天道莫开

冷对千夫指

发飙的人生

海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