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无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41、农场,五零重生日常,海棠无眠,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52年3月下旬,野马山已经披上了淡淡的绿意。
如果从野马山最高的马头峰往下望,就能看见野马山周围数百里的田野中,几乎都是农人的身影。他们散布在无垠的原野中,就像是一只只蚂蚁,永无休止地忙碌着。而他们的生活和幸福,就寄托在这种忙碌里。
原野的无尽绿色,仿佛是一道道画笔,抹去了几年前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在天地间涂上了点点生机,令这片世界焕然一新。
位于野马山中西北侧的梨花沟,也不复昔日阴沉凄凉。
断壁残垣中人影穿梭,同样忙碌不停——经过了一个多月分头勘察,综合对比,不出姚软枝所料,农场选址还是定在了野马山梨花沟。
梨花沟的土质、水源都比其他地点更胜一筹,其缺点是现在只有崎岖小路,交通不便。但是经过姚软枝“亲自”勘察发现,从梨花沟另一端出去,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平地荒林,面积广阔,有更大发展潜力之后,交通不便这个缺点就不重要了。
修路本来就是新政府近年工作的重点,只是把修路的顺序改变一下而已。
毕竟政府也不想要通过征占农田的方式建设农场,梨花沟本身能够提供更多田地,其价值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备选地点,提前修路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于是,第一批农场建设工作队就进驻梨花沟,正式开始了前期建设工作。
……
姚软枝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劳保手套,脖子上挂着一条白毛巾,脚上的胶底鞋占满了泥土,额前的刘海也被汗水打湿,变成了一绺一绺的。
她用力拖着一根长木头,沿着被工作队刚刚砍出来的小路,从废弃的村子里走过来,把木头摆在一边的木头堆里。
工作队入驻梨花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宿问题。
粮食他们带有一部分,以后还会定期运输进来,倒不是大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住宿。
山沟里运送物资不便,就算是拆了荒村里所有废弃屋,也凑不够足够的材料盖房子,地窝子是大家认为最合适的选择。
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坑,坑上面垒个矮墙搭上房顶,做出来的住处。这样的住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省工省料,方便快捷,保暖效果也还不错。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但是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能接受。
地窝子的选址也不是随便乱指的,而是姚软枝根据整个农场的规划挑选的。
第一批工作队共计八十六人,除了少部分农林部门、规划部门以及未来农场的几个领导之外,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
这些退伍军人,有一部分是柳培忠他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却是袁映真派来的,为首的就是唢呐。
比姚软枝高出一头多的巨汉唢呐正在旁边,赤着肩膊摔土坯,其他人也分别在挖坑、和泥、脱土坯、砍木头。
温俊海则在用干了的土坯砌墙。
他看着姚软枝站下来呼哧呼哧地喘气,抓着白毛巾擦汗,有点心疼,却又知道如果他说让姚软枝休息不做,他和唢呐他们干活就够了,姚软枝肯定不会听。
姚软枝是农场建设工作队的队长,也是实验农场未来的场长,哪能在大家都挥汗如雨卖力干活的时候独自去休息?都是d员,温俊海很清楚d员和领导的职责。
“软软,你喝点水,歇会儿再干活。”温俊海只能换种表达。
要不是他忙着砌墙,想要早点把地窝子盖好,让姚软枝今天晚上不用再露宿山中,他肯定要亲自过去给姚软枝倒水,让她好好休息会儿。
想到这里,温俊海又有些庆幸自己跟了来,也觉得当时同意接受唢呐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从京城离开的时候,袁映真非要让唢呐跟着姚软枝回来,说唢呐虽然不善言辞,但是身手不凡,心里清明,做事可靠,跟着姚软枝他才放心。
事实证明,唢呐确实非常有用。
从姚软枝第一次带队来梨花沟勘察,到现在选址决定之后,第一批人手入驻梨花沟开始农场初期建设,唢呐都出了大力气。
唢呐个头高,力气大,野外住宿经验丰富,安保工作在行,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三个成年男人……用起来真的很顺手。
就连造个地窝子,他都很熟练。姚软枝只是指了个地方,唢呐就扛着铁锹,和温俊海两个人半天时间就挖出了一个三米乘三米乘一米半的土坑。
挖出来的土也不浪费,接下来兑水和泥做土坯,正好在坑边垒墙,然后把房顶搭上,地窝子也就造好了。
而且不久之后,袁映真就把一些退伍的部下派来加入农场,这些人一看就是好兵,但都很服唢呐。有他们在这里,温俊海就算是回去上班,也不用担心姚软枝的安全了。
姚软枝挖土太慢,两个男人不说,她自己都觉得拖后腿。和泥脱坯,她的力气又不够。她就跟着其他人一起,去那边荒废的村子和树林里,寻找合适的木头,拖回来当房梁椽子用。
这来回几趟,眼看着土坯墙已经垒到了一米出头,开始准备上梁了。
姚软枝拖过来的都是椽子,另一边则堆着几根粗木头,痕迹犹新,是其他人从林子里现砍的。
温俊海和唢呐两个人搭房顶,姚软枝休息了一下,从旁边的军用水壶里倒了点水喝,又开始继续拖木头过来,大大小小的都有,分开摆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