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四章 因言获罪,季汉彰武,陈瑞聪,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id="tet_c">季汉隆安元年冬腊月,天子刘燮率东征诸将返回雒阳。
诚如前文所言,诸葛亮本已给此事定调,说此战是大胜,百官连恭贺的表文都已写好了,只待天子回朝便送往台中。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天子返回宫中后,第一件事便是下罪己诏。诏中先说自己“急功好利,动静失宜”,本欲“刷新吏治,奉公治民”,却不想“南北两寇,应丧争兵”,以致关东“兵戈竞起,野无稼穑”,因此天子“夙夜思之,怆然难语”。
但在诏书的后文,天子又话锋一转,为属下诸将开脱说:“轩皇用武,尚云三战。元恶未除,宜应同心。孟津牧野,必待有期。朕与卿等共勉之!”即在认为此战是败战的情况下,竟对随军众人多无责罚。包括在燕山中伏而死的梁双,依律应当剥除爵位,收回田地,但朝廷念其从军十数年,多有苦劳,所以不但不问罪其妻小,还令梁双之子袭爵。
除此之外,上林左监军周不疑,上林右监军司马懿、少府刘豹、前将军赵云等在战事中立有功勋者,也都各有赏赐。尤其是周不疑,朝议以为他身先士卒,用计巧妙,宜特加殊奖。于是拔擢他为上林军抚军将军,邑千户,一日连跃数级,实际上控制了上林军大权,这等优宠,即使周不疑自己也感到有几分过分,上表固辞不受。但刘燮再发手诏,令他安然就职。
如此这般举动,无非是天子在来时就听到了流言,为了平息朝野争议而已。如今他抢占了先机,又姿态做足,朝臣们自然也无话可说,反而要再上书歌颂刘燮圣德了。
隆安二年二月,为了嘉奖拓跋力微戍疆得力,朝廷派遣平阳王刘澹、新任幽州刺史朱皓、云北长史杜畿、雁门太守卫翄、少府刘豹等人,北诣恒王拓跋力微,赏钱千万,同时又说好迎娶恒国公主为贵妃。
拓跋力微自然大喜,又向朝廷贡献万匹良马以为军资。且在言语之中暗示说,辽军之所以能够入寇,还是代北有库辱官部与慕容部蛇鼠两端,希望天子能授予他讨伐之权。但这不是刘澹等人能够答应的,都说以后再议。
而对于朝廷来说,这次征调二十万大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不足以伤及元气,但对民心士气都有影响。加之南面的孙权见辽东失败,也逐渐把大军撤了回去,所以两线战事都暂时停了下来。季汉朝廷也觉得要与民休息。从二月开始,刘燮乘舆出京,巡视河北河南各州郡,又下,将奴籍贱民放为平民。
这一年国家不战,南北聘问往来,也算太平年了。只是在入秋之际,发生两事不得不提。
且说大战之后,倒也不是全然无人惩处,此次征战的名义统帅、征北大将军魏延,便为刘燮撤职,贬黜为银川太守,兼职总管陇右马政。陇右每年为国家提供数万匹战马,五府诸军都赖其供养,其职责不可谓不重,但由于体系早已建成,供马并无功勋,少马反要受过。且此地国家耕耘多年,并无甚兵乱,虽说对百姓是件好事,但对于靠刀口舔血来博得富贵的武人而言,实在是一个他人避之不及的苦差
魏延之所以有此下场,还是因为在涿县下和梁双的那番对话。梁双战败以后,朝廷整理前后经过,事后不知怎么的,就有人把这番对话传到了刘燮耳中,刘燮听闻后不动声色,就遣使去询问魏延,是否有这件事。魏延倒也诚恳,他听使者说完,并不以为此事有多严重,便老实承认道:“确有其是。”
不料等使者第二次带了诏书来,斥责顿如狂风骤雨,刘燮在诏书中声称,魏延“妄揣上意,私自用兵”,又“大言无当,扰乱军心”,且“任用非人,上下结交,以私心相属”,以致于“损兵折将,自取其辱”。
当时北府诸将都在一旁旁听。本来魏延虽通军事,但平时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这次征战,就有不少北府将领与他生出龃龉,所以大家刚听诏书时,多是来看魏延的笑话。但听到诏书后,很多人脸色都变了,毕竟按诏书所言,几乎每一条都能拿出来定魏延的死罪。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天使带了刀斧手,马上就要将魏延砍头了。直到听到要把魏延贬黜到银川为官,众人这才松了口气,很多人心里明白,这大概是看在丞相陈冲的份上,不好拿他开刀罢了。
但魏延到底气得面色铁青。他本是刘备陈冲嫡从,十四岁就开始从军征战,立下大小功劳无数,后来官至南府都督,官至显贵,也从没有人敢对他重声呵斥。不料刘备病死不还到一年,自己不仅交出兵权,还听到新帝这样的训斥,气到他几乎当场就要拔刀而起了!只是他也知道自己的言行波及甚广,不好当众发作,几乎是咬着牙接下了诏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