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二章 紧锣密鼓的备战,逆天换明,样样稀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东江军在今年已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作战,一是跨海远征,给绕道入关的建虏以歼灭性的打击;秋后又打穿建州,火烧赫图阿拉。
在古代,集结人马、准备物资等工作费时耗力,大军发动作战,并不是想干就干,说干就干的事情。
就以建虏来说,每年一次大发动,差不多已是极限。甚至于,需要数年的屯积准备,才能够展开军出动的大规模作战。
所以,多尔衮虽然还有疑惑,但在心中已经判定,东江军应该是处于休整恢复期,现在的频繁袭扰,不过是疲敌战术。
当然,得出这样的判断,多尔衮要在辽东发动反击的决心又坚定了。
对于多尔衮的询问,李永芳沉默了半晌,才不太确定地说道:“冬季作战,东江军并不擅长,频繁发动,应该是疲惫我军,也在练兵。”
多尔衮沉吟了半晌,缓缓说道:“进攻辽东的准备,已经接近完成。力刺探情报,本汗王已经决心近期便发动。”
东江镇已经公开宣告“三年平辽”,明廷因此而力支持。
但从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前后态度,多尔衮判断其不是一个长性的人,颇有些反复无常的意味。
所以,多尔衮希望通过军事行动上的胜利,哪怕只是虚的,只要表面上迫使东江镇退缩,就有可能改变崇祯的心思,从而改变对东江镇的态度。
同时,对于后金内部的军心民气,自多尔衮登基后也没有什么振奋之举,反倒是遭到了重挫,又不得不收缩防线。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要打破,或者说改变目前的战略态势。
辽东的东江军从兵力上看,是比较弱的。朝鲜王室的胆小懦弱,多尔衮也认为是可以威胁恐吓的。
李永芳躬身领命,也没有什么劝谏。
尽管他心里认为能抵挡住东江军的压力,就已经不错了。但他也明白,身为汗王的多尔衮,有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考量,可以理解。
在人力、物力,以及军队的战力上,建虏已经被快速发展壮大的东江军所超越,显露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颓势。
多尔衮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扭转低落的人心士气,不强求能杀死杀伤多少敌人,只要在表面上能够用于宣传就够了。
比如说,象袁崇焕做的那样,占领满是残垣断壁没人要的锦州、大凌河,便可以大声嚷嚷着收复了城池,复土多少多少里。
多尔衮也打着这样的主意,将兵锋推到鸭绿江,恐吓一下朝鲜,也就达到了目的,才不管战绩如何呢!
李永芳告退而去,室内安静下来,多尔衮揉着太阳穴,终于露出了颓丧的神情。
压力真是大呀!
东江军的发展速度令人不敢置信,不得不承认,在整体实力上,已经碾压后金。
没错,在郭大靖看来,决战的契机还不到,东江军的实力还要再增长一些,才有绝对的取胜把握。
但从多尔衮的角度来看,东江军的压力已经如山般沉重,死死地压在后金头顶。如果不能用力撑开,后金很快就会被压成齑粉。
关键是就象现在这样的对峙,建虏也承受不起,或者说是难以持久支撑。
大量军队处于警戒状态,其它的生产怎么办,耕种土地、打造武器等等,可都需要劳力。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建虏恢复的最大障碍,不得不强令归附的蒙古诸部出人出马,组建蒙八旗。而汉军的扩充,同样也榨干了后金的劳动人口。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困境,进攻辽东便成为差不多是唯一的选择。
除了迫使东江军退缩,营造出胜利的表象外,进攻朝鲜,对日益亲明的朝鲜朝廷进和恐吓威胁,顺带着掳掠人口,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要知道,在历史上的丙子胡乱中,建虏可是掳掠了数十万的朝鲜百姓返回辽东,成为农奴,为他们耕种生产。
多尔衮思虑良久,吐出一口长气,似乎轻松了不少,抬手拿起李永芳留下的情报,仔细阅看起来。
有关大明朝廷的情报是比较多,也比较详细的,毕竟获得的渠道比较多,明廷的邸报之类的,也不保密。
“……弃暗投明,反正立功的蒙古、女真人可获奖励,得大明国籍,定居辽东,与大明子民享受同等待遇……”
“……率族人击杀或生擒奴酋,可封官赏银;叶赫、哈达等部,若有功绩,可得聚居之地,头领可获封指挥使……”
多尔衮皱起了眉头,摸着下巴,陷入了思索。
这是东江镇通过朝廷发动的政治攻势,现在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在后金颓势更显,甚至是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难道——
多尔衮突然觉得,这些攻心策略或许意味着东江镇很快就会做好准备,与后金展开战略决战。
不,不可能。
多尔衮用力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
三年平辽刚刚官宣,正常的计时也应该从明年开始,怎么会这么快就要决战?
在他的预想中,东江镇在明后两年,军事行动的烈度不会很大。一方面是对明廷有个交代,另一方面则是等待后金在实力上的进一步削弱。
到第三年,才会是东江镇蓄力完成,展开大决战的时候。时间嘛,他判断是在秋天。
这应该是先酝酿发酵,不可能是大决战的序幕。多尔衮抿起嘴角,为自己的分析判断而略微放松了心情。
…………………
谁也不会想到,三年平辽或许只是让朝廷安心,并且麻痹建虏的一个幌子。
最多两年,最短一年,郭大已经不用担心是否能够按期完成平辽大业,而是在力筹划,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武器弹药、粮草物资、军队数量等等,都已经定下了标准,只有部完成,才是大决战展开的时机。
沿着几乎整个战线的袭扰还在进行,郭大靖并没有制定太详细的计划,自主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前线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