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五章 两帅展望,逆天换明,样样稀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停顿了一下,他冷哼了一声,说道:“很多文官都是忍耐着,到时候便要发作。但也无妨,有东江军在,朝廷也不降逼迫过紧。”
陈继盛皱起眉头,说道:“重建辽东,最需要的便是人口。如果朝廷在这上面掣肘,影响不小。”
“某也有这样的顾虑。”毛文龙垂下眼帘,沉声道:“还有,朝廷若调我军入关平定民乱,又该如何是好?”
陈继盛想了想,说道:“大靖虽没有明说,但从计划上看,却没有入关的想法。”
“他担心钱粮不敷,孤军有危。”毛文龙对郭大靖的计划了解得比较详细,说道:“再者,我军是火器,弹药补充也是个大困难。”
现在的民乱已经到了山西,并有向河南蔓延的趋势。不管哪里,离辽东是远得很。
粮食或许能够就地补充,但弹药问题却是难以解决。当然,这也是郭大靖的一个借口,他是不想过早掺和进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
“是啊,困难确实很大。”陈继盛说道:“乱民如风,我军要携带粮弹物资,追之不及。”
流窜是起义军的作战特点,也把官军拖得疲于奔命。郭大靖对此也颇为头痛,深知东江军虽然战力强悍,却也难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关键是要有辅助条件,倒不是东江军不能打。杀个尸山血海,并不是郭大靖所希望的。
钱粮到位,民乱不平自息。嗯,还有土地,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即便是有大灾害,只要措施得当,赈济到位,也不是不能挺过去。
安卓苹果均可。
你想想孙传庭搞的清屯充饷,在西北的重灾区,数年时间还能积攒出相当数量的钱粮,练出秦军呢!
片面地扩大灾害的影响,是朝廷和官府推卸责任的手段。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你是否有那个魄力,真的是为民着想,把大明的社会财富平均一下。
不用说别的,郭大靖真要决定与大明决裂,就在京师之内,便能搜刮到几千万两银子。有了这巨量的财富,基本上能够解决所有的困难。
“东江镇军民这十数年来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难,也该宽松一下,享享福了。”
毛文龙的语气低沉起来,走向大树下的石桌石凳,缓缓说道:“大靖有宏图大志,但也不会马上行动,要休养生息一两年再说。”
陈继盛待毛文龙坐下,才在对面落座,说道:“大靖是个稳健的性子,向来是谋定而后动,倒不必担心他鲁莽从事。”
“东江镇的将来,辽东的未来,就要靠他了。”毛文龙感慨道:“希望能够长治久安,不会重蹈战乱的覆辙。”
陈继盛笑了笑,说道:“这倒是可以放心。辽东蒸蒸日上,是肯定的事情。”
毛文龙摇头,说道:“辽东未必在他的眼里,本帅只是希望他纵横四海时,还能照顾到辽东的袍泽和朋友。”
陈继盛愣了一下,不解地看着毛文龙,想得到详细的解释。
毛文龙却摆了摆手,稍显无奈地说道:“这个日后再说,本帅相信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毛文龙的担心不无道理,呕心沥血打下的基业,没有眼光长远、坚毅不拔的人坐镇,不排除“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结局。
蒙古诸部的德行,毛文龙清楚得很。你强大的时候依附归顺,你孱弱的时候,他们又会变了副嘴脸。
还有朝廷,对辽东的放任是暂时的。早晚会施加压力,施展阴谋。没有一个心智坚定,能力出众的人领导东江镇,不排除被分化瓦解的可能。
陈继盛能够理解毛文龙的所思所想,尽管不是部。看历史上的名臣名将,死后凄惨的比比皆是。
李成梁如何,戚继光如何,张居正又如何,风光不再,皆是后继无人。
“大靖会一直带领东江镇,保持长盛不衰的。”陈继盛笑着安慰道:“他才多大年纪,东江镇至少还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壮大,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毛文龙笑了起来,感慨道:“三四十年嘛,希望咱们都能看到。”
“肯定能看到。”陈继盛哈哈笑了起来。
东江镇的强大,不仅决定了他们的身后毁誉。再放眼长远,甚至是可能成为他们后代的倚靠。
毛文龙也笑了起来,伸手随便指了指,说道:“这宅院还不错吧,花不了多少钱,你也按自己的心意建一座,住得舒服些。”
陈继盛说道:“最后定居何处还没定,末将也就不着急。”
“沉阳。”毛文龙理所应当地说道:“作为辽东的政治中心,你肯定要在那里办公。希望建虏败逃时,不致毁坏得太过严重。”
陈继盛看了一眼毛文龙,表面上点头,内心却在思索不停。
沉阳是政治中心,这透露出很多意思,意味也很深。正常来说,应该是军政中心才对。
但毛文龙显然不是口误,也就是说,军事中心很可能不在沉阳。那会在哪呢?辽阳?还是沉阳北面的铁岭、开原等地?
天子守国门,难道毛文龙也要效彷,把军事重心放在北面。这从将要面对的敌人来看,倒也不无可能。
其实,毛文龙还是要坐镇沉阳,但军事重心确实在别的地方。
北面的开原、铁岭,会驻扎强大的军队;广宁的义州卫,也同样如此。在一两年后,还会向北不断推进。
北方依然是东江镇的防御重点,拓土开疆的方向也在北面。
说白了,毛文龙在沉阳是守家,郭大靖则要率部队向北、向西,打服包括察哈尔部在内的蒙古诸部。
不仅是军政中心将有调整,兵工制造中心也要北移,有效地利用鞍山的铁,抚顺的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