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文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五章 茶道传承(二),岁月流歌,淮上文歌,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卫兰这段日子,正在头疼翻盖新房的事情。
如今乡下的秋冬季节,各村各社简直成了一个个建筑工地。
生活过好了,手中有了些闲钱,对于一个农家来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盖新房搬新家了。
推倒年代久远的土坯祖屋,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兴建高大敞亮的新居。
不管是土墙瓦顶,还是砖墙瓦顶大场院,都会放鞭炮,喝上梁酒。
阔气的人家,还会请来乡村电影队,放映一两场露天电影,酬谢建筑师傅、各位乡邻,和前来道贺的亲戚们。
大哥王世春家,一整栋八间房的红砖、杺条、瓦片都运回来了,重阳节之后开工。
他准备一步到位,把两个儿子将来结婚的住房提前盖好。
在这位老农民看来,这肯定是他今生最大的事业了。
而卫兰家,东方红大队公认的首富,至今还住在生产队时候的三间茅草屋里,没有一点盖新房的动静。
一些好事的婆姨们每次见面都会开卫兰的玩笑,“卫兰,王世川挣的那些票子你准备用来做枕头啊!你家啥时候盖房子啊?我们都在等着喝喜酒啦!”
每每这个时候,卫兰总是用“快了快了”来敷衍。
说出来别人可能不会相信,她的手边真是没有翻盖新房的闲钱。
今年这个茶季,目前是有六七万的进账,但钞票还没有焐热,丈夫王世川已经有新的用途了。
他要在红石湾承包山场种植茶树,初步的投资预算至少要十来万。
另外亲戚、领居家里但凡有事,不管是娃娃娶亲,还是购买化肥农药,向她家张口借个三百五百,这个情面也是不能不给的。
这次大哥王世春家盖房,一下就借了五千块,心疼的她几夜都没睡着觉。
冒尖户真是难做人啊,卫兰有时在想,还不如原来生产队的时候,不差人不欠人的日子过得舒坦。
“卫兰,真想盖房子还不容易,家里的钱盖个洋楼围子都够了。茶厂的投资我从信用社贷款,上次信用社的叶主任还问我缺不缺钱呢。”
王世川对于媳妇的虚荣很是不屑,他见得世面多了,已经过了这样的心理阶段。
“十万元的贷款一年我们要背多少利息啊!不合算!”
卫兰纠结道,租山场种茶树的计划卫兰是赞同的。
“肯定不合算了。儿子们都不在家,就算盖个两层洋楼,一年到头还是你一个人住。等成子他们长大结婚,这房子肯定都破的不成样了,我们每年还要背着那么多的利息。”
王世川舒服的泡着热水脚,趁热打铁的劝说媳妇。
“王世川,人要脸树要皮,你大哥家的砖瓦房都要盖起来了,我们还在住茅草屋,你这张老脸对哪放啊!还一天到晚冒充是个有钱人!”
卫兰白了丈夫一眼,她正在借着油灯勒着鞋底。
那个时候的乡下人,还是以穿布鞋为主。
大成子外婆家三个人的布鞋,也是卫兰这个女儿全包的。
最多的时候,她一年要缝制二十双布鞋,才够全家人穿。
这个工作量,没有经历过的人们是很难想象的。
仅仅一双麻绳勒成的布鞋底,没有五六个半宿的辛劳,都不能成形。
所以70后的游子们是幸运的,还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妈妈一边伴儿读书,一边千针万线。
这般母子情深的生活场景,从今往后的人世间,再也寻不着了。
“卫兰,跟我去红石湾吧,等那边公社的租赁合同批下来,我这茶园就要动工了,需要大量的人手。你过去的话,厨房这块我就不要雇人了,家里的田地给大哥家种。我这个老哥别的也不会,这辈子就爱种地。”
王世川点燃一支香烟,幽幽的对媳妇道。
“哎,想过个安稳的日子都不行,王世川,你可能别再瞎捯饬了!”
说到去红石湾,卫兰感到一阵难过。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妇人家更是如此,就算是个穷窝也是千金不换啊。
红石湾茶厂的房子卫兰太喜欢了,在那边全家人还可以团聚在一起,但就是舍不得油坊生产队的这份穷家薄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