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华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四十三章:庞然大物般的明联(完),日月永在,煌煌华夏,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臣本不该揣测陛下圣心,只是臣打小也是苦日子长起来的,小时候国家穷,就连臣这些当皇子的,一顿饭也没吃过四个菜,烧粮食这种事,有点难以接受。”<r/>
<r/>
朱桢赶忙澄清自己开口的原因,将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归到自己的心疼上。<r/>
<r/>
“朕理解、朕理解。”<r/>
<r/>
朱允炆忙抬手示意:“朕又不是败家子,下这种命令朕也一样心疼的几天没睡好,尤其是那年下令烧粮之后没多久,河南、河北还遭了一次蝗灾,十几个县出了几十万灾民,大几万顷地是颗粒无收。<r/>
<r/>
朕没辙啊,那时候咱们的养殖业、畜牧业、酿酒业规模还不大,消耗量有限,中央几大官仓全部堆满,储存空间也释放不出来,朕才不得不下令烧粮。<r/>
<r/>
但那次之后,朕就跟内阁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在河南、河北两地扩产养殖业、畜牧业,又在浙江、福建两处沿海省地新建官仓,今年就没烧太多了,也就只有五千多万石。<r/>
<r/>
明年,山东的粮仓也会建好,山东和河北会陆续退耕,释放更多的用粮空间出来,就不会在烧粮了。总得给朕,给朝廷,给建设和发展一点时间吧。”<r/>
<r/>
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朱桢这还算好的,只是委婉的问,朱允炆差点都快被夏元吉指着鼻子骂了。<r/>
<r/>
尤其是在蝗灾之后,夏元吉开官仓赈粮的时候,就差没跑太庙去告朱允炆的状了。<r/>
<r/>
连写了好几天的奏本诉屈,可把朱允炆搞得是又气又乐。<r/>
<r/>
恨不得把夏元吉扔大牢里锁几年在放出来。<r/>
<r/>
直接跳过过程看结果吧。<r/>
<r/>
烧粮的行为绝对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的,朱允炆从来就没有说这是一件对的事。<r/>
<r/>
这是在特定时期相对为了规避更大风险才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r/>
<r/>
朱允炆的委屈朱桢不懂,他只是就自己看到的事情发表看法:“朵甘今年闹了次沙尘暴,也有几个县受灾,当时当地府县赈粮,臣看了一下,虽然不是清汤寡水,但也不过是野菜稀粥,勉强糊口。<r/>
<r/>
既然朝廷有的是粮,何不多赈一点,其实完全可以让百姓吃饱的。”<r/>
<r/>
面对朱桢这情真意切,为百姓心疼的质问,朱允炆沉默了片刻,才叹了口气。<r/>
<r/>
“六叔,不是朕狠心,宁愿烧掉都不给百姓,而是朕没法心软啊。地方要发展、要建设,需要朝廷的带领也更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共同努力。<r/>
<r/>
如果受了灾之后,百姓吃的反而比以前一年到头农忙耕地吃的还饱,还好。那样的话百姓会懒得。<r/>
<r/>
当他们知道朝廷不忍心饿死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没人愿意顶着烈日,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付出劳动了。<r/>
<r/>
到时候朕怎么办?朝廷怎么办?<r/>
<r/>
立法吗?<r/>
<r/>
法不责众啊,几十万百姓逃离土地不可怕,几百万、几千万呢!咱们大明就因为人性的懒惰成份而崩溃了。<r/>
<r/>
朕养西北、西南,内陆省怎么看?他们也会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那般张口让朕来喂饭,来养的。<r/>
<r/>
天灾不算什么,人为性制造的饥荒可比天灾更加可怕!”<r/>
<r/>
人性的懒惰有多么可怕,乌克兰大饥荒告诉我们答案。<r/>
<r/>
苏联的大农场政策忽视了人性中懒惰因子,导致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在那场饥荒中活活饿死。<r/>
<r/>
也被一些阴谋论政治观点揣测为,这个政策不是忽视人性而是明知人性如此却故意施行,目的就是针对乌克兰进行一次种族清洗。<r/>
<r/>
“这个政策,朕不想多做解释,因为无论是粮价崩溃还是百姓懒惰,都是咱们大明眼下这个时期处理不好的巨大难题,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r/>
<r/>
只有时间到了,才能水到渠成。朕和内阁的计划,是保留辽东、浙江、江西、南直隶、河北、山东六地的大部分耕田,其余诸省保留三成耕田,这些耕田的面积加起来,即使有朝一日朝廷失去了印度,自给自足也足够了。<r/>
<r/>
前提是朝廷失去印度,朕告诉你,明联将会把印度牢牢绑在战车之上。<r/>
<r/>
我们释放出来的转产力,是极为可观的,而且因为耕地的减少,粮价还会适当的上行,朕也跟严震直谈过,打算制定相应的物价指导政策,来规范一下买卖的红线。”<r/>
<r/>
听朱允炆谈经济方面的问题,朱桢就有些手足无措:“臣只是打小节俭惯了,一时无法接受而已,陛下愿意教诲,臣惭愧。”<r/>
<r/>
“节俭是好事,朕平素里也就馒头小菜,一盘鱼一叠肉就打发了。”<r/>
<r/>
朱允炆呵呵一笑:“世人都还以为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几百道菜,其实朕长那么大,除了前段时间明联成立的时候,朕宴请那些国王才算吃了一段盛宴。”<r/>
<r/>
节俭是好事,哪怕是极度节俭也一样是好事。<r/>
<r/>
在认知上,大家可能会认为过于节俭会导致生产出来的物品被浪费掉,也就是所谓生产大于消耗后导致产余过剩,继而出现通货紧缩。<r/>
<r/>
生产大于消费的危害远低于生产小于消费,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仅只是用来被消费掉的,而是可以用来再生产,继续再生产。<r/>
<r/>
生产环节的链条有多长,在于其源头处投入进来的生产品有多少。<r/>
<r/>
以大明烧粮为例,粮食是生产品,粮食可以用来酿酒,酒水就是粮食的再生产品。<r/>
<r/>
粮食可以用来扩大养殖、畜牧,那么养殖和畜牧也是再生产品。<r/>
<r/>
牛产牛奶、羊产羊奶。<r/>
<r/>
牛奶和羊奶就是继续再生产品。<r/>
<r/>
如此一环环的下来,酒水便宜了、牛奶便宜了、肉便宜了,所有的再生产品都便宜了,百姓就生活在一个超低生活物价的环境中。<r/>
<r/>
而在这些环节中,经常会被提及一个关键点。<r/>
<r/>
生产力水平。<r/>
<r/>
牛奶是再生品,什么是牛奶的生产力?<r/>
<r/>
奶牛本身、养殖规模、奶牛的育种工艺和卫生健康工艺、牛奶消毒工艺。<r/>
<r/>
这些生产力提高后,牛奶廉价,百姓不用去刻意节俭也能随时消费,这就是生产力带来的生活质量进步。<r/>
<r/>
而怎么促进生产科技进步呢?<r/>
<r/>
就是朱允炆和内阁现在正在做的事,退耕转产。<r/>
<r/>
以前养牛户是一百人,现在变成五百人。<r/>
<r/>
这是通过堆积人数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方式叫做原始的生产力提高。<r/>
<r/>
但五百个奶牛户他们的经验会不会帮助奶牛育种的技术、防疫卫生健康的技术提高。<r/>
<r/>
五百个不行五千个呢。<r/>
<r/>
工部研究火药技术的工匠是两千人,后面变成两万人,二十万人。<r/>
<r/>
出不来一个中国的诺贝尔?不要说什么没有理论支持就不行这种迷信西方科学的话,最早的理论形成不还是实践出来的。<r/>
<r/>
硝化甘油加上硅藻土加上碳酸钠是炸药。<r/>
<r/>
工部的工人自己发现自己命名,就叫张三加李四配点王五。<r/>
<r/>
不行吗?<r/>
<r/>
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r/>
<r/>
把这个名字和工艺流程写到书上之后,不就成了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吗?<r/>
<r/>
钢铁技术中国几千年领先西方,唯独在工业革命后被反超。<r/>
<r/>
就是在再生产环节中有经验的操作工少了。<r/>
<r/>
而再生产环节的端口处,消耗大了。<r/>
<r/>
原材料到不了再生产环节就没了。<r/>
<r/>
明清数亿人,数亿张嘴等着吃饭,经济内卷化严重至极,边际效益几乎等同于零,百姓连活下去都难,王朝周期律避无可避,在那种环境下谈生产力,这是耍流氓。<r/>
<r/>
我们要看到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他们的内卷化也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们找到了一条青云大道。<r/>
<r/>
那就是殖民。<r/>
<r/>
通过外殖民的方式来输出国内的内卷化,然后将国内的生活环境低廉化,大量的农业原始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多了,量变就引发了质变。<r/>
<r/>
而在殖民的初期,约翰牛也烧粮。<r/>
<r/>
就是还没准备好。<r/>
<r/>
他们为啥不拿粮食到清朝换奴隶呢?<r/>
<r/>
清朝社会的边际效益在十八世纪随着人口大爆炸已经到了危险线,怎么发展都是原地踏步甚至步入深渊,更别提自己还玩闭关锁国,拒绝学习新技术来进化国内生产力了。<r/>
<r/>
大陆均势政策是约翰牛对外的基本方针,他们当然乐意看到东方这个老大帝国自我毁灭,然后好让他们趁虚而入,把中国也变成殖民地。<r/>
<r/>
粮食这个生产品是一切再生产品的源头,哪怕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火炮。<r/>
<r/>
攥住粮食,就能打通无数再生产链条,从而将大明社会各个方面的物价全部打下来,将生产力的进步以数量催生质量的方式来推动。<r/>
<r/>
如此无限循环下去,大明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角落落都会迅速繁荣,生产力的水平也会一天一个样,进入所谓的科技大爆炸阶段。<r/>
<r/>
不敢说卫星上天、高铁直达这种幻想。<r/>
<r/>
起码也要做到蒸汽装船,浓烟滚滚,巨舰大炮,彼岸往返的水平。<r/>
<r/>
今日朱允炆在泉州登船,半个月后登陆孟买。<r/>
<r/>
为了这个梦想,朱允炆一直在做,每一个环节和进程,他和严震直,和整个内阁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都在小心翼翼的保驾护航着。<r/>
<r/>
还是朱允炆向朱桢说的那句话。<r/>
<r/>
“六叔莫急,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你现在在西北看到的是朕眼下必须让你看到的,而将来,你再看到的,就是你想要看到的了。<r/>
<r/>
大明很大,明联更大,这个庞然大物朕要小心维系着,不能让它崩溃解散,因为明联只要在,我大明才能更加迅猛的发展,时不我待,朝夕必争!”<r/>
<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