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势起潜龙 第五十三章 紧急救场之千古长恨歌,重生之全能学神,古月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老师,我也没听过啊”<r/>
<r/>
“会不会是和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一个性质啊,就是将古诗谱曲化?”<r/>
<r/>
“嗯?潘老师讲的有点道理,只是我教了语文这么多年,也没听说有谁把长恨歌谱曲了啊,要不然咱们多轻松啊,直接让学生自己听歌就行了”<r/>
<r/>
“哈哈哈哈,宛老师这话说的有道理啊,我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学生都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是所有长篇古诗中最好背的,一问为什么啊,他们说听两遍歌就全记住了,而且怎么都忘不掉”<r/>
<r/>
<r/>
<r/>
就在所有人还在猜测,议论之时,一道恢弘壮阔的背景音乐突然响起,与此同时,整个食堂内的灯光瞬间熄灭,只有舞台上还保留着那么一丝丝的光亮。<r/>
<r/>
众人被这声乐光线的猛然间变化所震撼,顿时全部安静了下来,整个食堂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着呼吸的等待着接下来的展示。<r/>
<r/>
昏暗的舞台上,先是响起一点点微弱的哼哼声,众人虽听不出意思,但能听出来这是哼出的曲调,未曾听过却十分悦耳。<r/>
<r/>
随后哼调的声音渐渐升起,所有人的情绪与目光此时已经全部被这反复哼起的曲调所吸引,不少人甚至已经在心中跟着哼念出来,哼调的旋律又重复了两遍,仿佛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乃至跟着这调子哼唱起来。<r/>
<r/>
终于,灯光打开,人影出现,声音响起。<r/>
<r/>
一开口便是全华国所有学生都耳熟能详的那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还没待众人细细品味这熟悉的诗句与独特的曲调,声音继续响起。<r/>
<r/>
“御宇多年求不得”<r/>
<r/>
“杨家有女初长成”<r/>
<r/>
“养在深闺人未识”<r/>
<r/>
“天生丽质难自弃”<r/>
<r/>
“一朝选在君王侧”<r/>
<r/>
“回眸一笑百媚生”<r/>
<r/>
“六宫粉黛无颜色”<r/>
<r/>
“春寒赐浴华清池”<r/>
<r/>
“温泉水滑洗凝脂”<r/>
<r/>
<r/>
<r/>
叶倾空灵真挚的嗓音在整片舞台的上空回荡,婉转质朴的曲调不断徘徊在所有人的内心,渐渐地,台下开始有一些跟唱的声音响起,仿佛这首从未听过的音乐有着一种能激发所有人共鸣的魔力。<r/>
<r/>
“玉容寂寞泪阑干”<r/>
<r/>
“梨花一枝春带雨”<r/>
<r/>
<r/>
<r/>
当整首诗或者说是整首歌来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全场跟唱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甚至不少老师也被感染的跟唱起来。<r/>
<r/>
这可以说是一首所有人都知道歌词的歌,多少人曾经为了记住这首诗而一片一片的背诵,但此时,当听到这首诗的音乐版本时,当自己是唱出来而不是背出来时,不少人才真正领悟到白居易当年写这首千古名篇时的纠结心境,体会到唐玄宗与杨贵妃那场争论千年的亡国之恋。<r/>
<r/>
而当歌曲来到最后部分的时候,全场已经响起了整齐动情的大合唱,不论是校长王建设,还是慕漓,王辉这些后台工作人员,抑或是其他节目的表演者,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加入了这场大合唱的浪流之中。<r/>
<r/>
“在天愿做比翼鸟~”<r/>
<r/>
“在地愿为连理枝~”<r/>
<r/>
“天长地久有时尽~”<r/>
<r/>
“此恨绵绵无绝期~”<r/>
<r/>
叶倾唱完,双手紧捧着话筒,久久没有睁开眼睛,他不敢动,甚至不敢大口呼吸,因为他还沉浸在那首歌曲所蕴含的感情中而不能自拔。<r/>
<r/>
在他的脑海里,大唐璀璨的乾坤盛世,文人挥毫的肆意江湖,马嵬坡下的君王之恋,安史之乱的乱世烽烟,以及王之炀老人在病榻上的不倦谱曲,这些场景一幕幕的不断浮现。<r/>
<r/>
他从没想过当真正把这首前世从经典咏流传节目上听到的歌曲表达出来时,会是那么的痛彻心扉,悲情难以。<r/>
<r/>
台下的所有人同样是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当他们感觉到歌曲结束之后,这才发现自己竟然跟唱了整首歌!<r/>
<r/>
不少女生甚至抹了抹自己的眼角,她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当初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难以抑制的悲伤感,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学习任务草草了事,可是今天听到这首被谱了曲的长恨歌后,她们似乎真正读懂了这个长恨二字。<r/>
<r/>
当叶倾调整好情绪,弯腰致意时,台下顿时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当他的身影已经从台上消失,掌声却没有丝毫的减弱。<r/>
<r/>
<r/>
<r/>
当校长的致辞结束,叶倾和慕漓共同宣布散场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这场临时举办的,仓促筹划的元旦晚会已经获得了所有人的满意。<r/>
<r/>
如果说前135分钟是让这场晚会取得了成功,那么最后15分钟的全场大合唱则是将这场晚会彻底升华,将一场普通娱乐的晚会赋予了传承历史文化,创新传统精华的内涵与使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