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普及全国
乌呼拉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普及全国,李世民遗嘱:李治,皇位是你哥的,乌呼拉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百官们此时议论纷纷。
“好一个天车,低舀,高倒,循环不止。”
“此物,更胜于那神犁。”
“为何?”
“若是无牛,人可代之,若是缺水不能灌溉,人便是累死也无济于事。”
“真是神鬼之才,此物真乃灌溉利器!!”
无数的赞美之词从百官嘴里说出。
“此物一日能灌溉多少田地?”李世民说着,将目光转向了李泰。
李泰被问住,这筒车不是刚做出来么?
你问我,我哪里知道啊!?
李泰只能如实回答到“父皇,此物随时儿臣绘制,但儿臣不曾制作,亦不知道能灌溉多少。”
“嗯!”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目光对准了工部尚书段纶。
段纶连忙站了出来“回禀陛下,此天车日夜不息,水流亦有缓急,臣约莫能灌溉两百亩!”
“当真有两百亩?!”李世民无比吃惊。
这效率高的吓人!!
要知道没有筒车的时候用的是翻车,一个孔武有力的大汉拼命的踩,累了就换一个。
即使这样下来,一天下来也灌溉不到一百亩。
如果距离河边如果太远,只能一担担的挑水灌溉,效率更是低到极点。
而这筒车,直接利用水流的力量,抬高水位,效率可谓是相当的高了。
“好啊!真好啊!!”
李世民目光像是看到了珍宝,细细的欣赏着,忽然有感而发,脱口而出到。
“长安水轮不假人,慧者创物真天巧,百转千轮且挹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不等百官叫好,李世民意气风发,好买到。
“朕得神犁天车,胜过那卧龙凤雏,可让无数黎明百姓得以活命,更能流芳百世。
真乃天佑大唐,朕心甚慰!!”
李世民毫不吝啬,满是的赞美之词。
“陛下圣明,天佑大唐!!”
此刻,百官不再犹豫,而是异口同声发自内心的祝福喊道。
“陛下圣明,天佑大唐!!”
成千的百姓见状,一同齐声高呼。
他们激动的热泪满眶,愣愣出神的看着那筒车。
觉得那竹筒哗啦倒水的声音都变得额外悦耳。
要知道不少人经历过贞观干旱的三年。
那时赤地千里,无数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如果有这东西,或许能有更好,获取更多的水源,种更多的粮食渡过旱灾难关。
这东西虽然看似见简单,但传播范围极广。
整个欧亚大陆几乎传播开了,甚至连那琉球都学过去了。
“免礼!!”
李世民看着心悦臣服的百官,意气风发
晚风吹的他衣袍翻飞,长发狂舞,看着那天边金轮落下,霞光万丈
李世民心中感慨无限道“天色已晚,回宫!”
这时,百官们才发现,不知不觉,一天已经过去了,连午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忘记了。
李世民领着百官朝着太极宫去,而身后的百姓们一路跟随着。
终于跟随到了宫门口,李世民只得站出来道。
“朕子民的一番心意,朕心领了,天已经黑了,还请各位都回去吧!!。”
“草民恭送陛下,陛下万福,天佑大唐!!”
百姓面对李世民的喊话,不约而同地躬身行礼大喊。
直至目送一行人回到了宫中,宫门终于关上了,百姓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陛下,是个好皇帝。”
“有了天车和神犁,明年一定会有更好的收成的。”
“是阿是啊,一天灌溉两百亩,魏王真厉害啊!”
“听说魏王将来是皇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大殿之上。
李世民扫过百官,本想留下众臣通宵加班。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比不得年轻的时候。
但还是得交代一下下次上朝的事情。
“神犁与天车,广传天下,此事还需众爱卿仔细商议。”
虽然两个东西弄出来了,但麻烦其实才刚开始。
比如怎么将这个东西推广天下,成本又是多少,人工,以及复杂程度。
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仔细的商议思考。
“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若是无事,那边退朝!”李世民宣布到!
等了一会,见百官无人站出来,李世民宣告道“退朝。”
百官齐齐行礼道“恭送陛下,陛下万福。”
一天的朝会总算是结束了。
李泰松了口气,午饭都没吃,这就要回去吃晚饭了。
不过,好像自己还有一个鸡蛋,伸进袖子,那个蛋依然是完好无损。
能力越大,地位越高,财富越多,责任也便越大。
此时,李泰有些明白身为君王沉重的责任感了。
时刻绷紧心神,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万人人的心。
唐朝可是有八千多万的人口!!
风光无限的同时,也是如同山岳一般沉重的重担。
李泰有些感慨万分的回到了府里。
而李世民则是在思考曲辕犁和筒车这两个东西能不能全国普及。
曲辕犁的普及其实非常的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将图纸飞鸽传书发往各府,各府在发往各城。
命令各府,各城,将曲辕图的图纸刻在石头上,摆在城门口。
行人来往经过,再加上口口相传,基本上不出三个月,整个大唐人人都知道了。
而且改起来也很简单,可以直接用原来的直辕犁改就行了。
改动简单,技术含量低,即使不识字,看图也懂了。
这样普及全国的速度非常的快,但筒车就不同了。
筒车的技术含量更高,制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工匠和木头,同时受地域限制。
木头和工匠用宫里的可以不算成本。
但是这东西需要时间,同时如果运过去,那还得马匹等等
最重要的是,大唐几百万户人,几千万人口,这要造多少天车呢?
同时这玩意还是各消耗品,本身就是木头做的,长期在水中浸泡,损坏率很高。
这简直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光是马蹄铁就消耗了无数的钱粮,现在又来一个筒车。
不行,这样弄下去,国库根本承担不了。
可如果不让国库承担,又该怎么普及这个东西呢??
这是个难题啊!
算了还是去批改奏折。
今日一整天有没看奏折,又懈怠朝政了。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