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子的犀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5、荀令留香,骑砍三国之御寇,吃瓜子的犀牛,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在天朝的农民起义里,本就是屡见不鲜。
而这,也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便如第一个揭竿而起的陈胜,那个曾经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青,最终却被身边的马夫一刀斩落了那颗不甘卑贱的头颅,而对于这样失败的结局,&nbp;&nbp;天朝太祖便有过两句批准。
陈胜失误有二一在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在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患难的兄弟。
草芥时的陈胜会说出“苟富贵,勿相忘”,可当他成了张楚王后,&nbp;&nbp;却将一个前来蹭富贵的故人斩杀,却是上演了“一阔脸就变,&nbp;&nbp;所砍头渐多。”
王政沉吟不语之际,大堂一时间陷入了落针可闻的静默,众人皆都注视着王政,心中也有着和徐方同样的疑惑。
这等招揽人心的举措并无不妥,可看将军这个表情,似乎不太认可
这是为何?
好一会儿,却是吴胜皱眉想了半天,先猜出了王政的心思。
“将军。”吴胜壮着胆子开口问道“可是在担心土地的安置问题?”
阿胜知我!
王政心头一暖,看了眼他,微微颔首“若按徐方所言,咱们善待士族,招揽人心,那么之前分给青州流民,以及伤残士卒的田地,&nbp;&nbp;可能会出现麻烦。”
“何况天下如今大乱,后续亦会有四方百姓流入徐州,沙场征伐,&nbp;&nbp;兵卒损伤亦在所难免。”
言下之意,&nbp;&nbp;不仅是之前的土地不可能再吐出来,&nbp;&nbp;后面还需要继续从目前的徐州士族里拿到土地。
听到王政这番话,一旁的陈瑀眼皮不由微抽,想到了更多。
按刺史的意思,这样下去,要是有一天中小士族的土地都被分光之时,那么接下来
他突然不敢想起下去了。
“主公,这倒无妨。”祢衡忙道“便是善待,亦不可能笃近举远,之前之地,主公既言无主,那自然便是无主,想来不会有人敢这般不识趣,若有,无非财物刀剑,任其自选。”这意思就是若有士族回来想要讨要之前的土地,要么官府直接出面购买,要么
“至于有主之地,顺势者自可保留,甚至可另外奖励,至于逆势者自取灭亡,&nbp;&nbp;另有首鼠两端之辈,无非看其站队,若有子弟入仕我军,或是出钱出粮捐助着,亦可保留,否则便是心存异志,断不容此辈继续立足徐州!“
说着,祢衡拱手道“如此则恩威并重,雷霆雨露,任其自选,何去何从,全凭自家。”
“另外便是流民上了。”祢衡又补充道“人口乃是最大的财富,主公有意继续吸纳流民入我徐州,乃是正道,不过单靠自愿毕竟太慢。之前青州流民,大半已在彭城消化。”
“除琅琊外,徐州其他郡县这几年饱经战火,早有不少田地荒芜,其中大半皆为世家所有,主公亦可让这些人自行往周边州郡招募耕农,够一定数目的,亦给与奖励,无论官身虚衔皆可。”
“哪怕不是实授,如此名利双全之事,他们必然乐意,自会上心招徕流民,对主公大计也有帮助。”
这个法子不错,王政点了点,又想到一事,沉声道“可允许民间豪族自行招徕,可田收租赋却不可由其私授自定,必须由官府统一制定,否则嘿。”
王政太清楚这些地主的尿性了,若是自定,必然高的离谱,流民留不住不说,反而招惹民怨。
“这是自然。”祢衡继续说道“涉及土地的各项举措,只能论现在,不可论过去。过去收归官用、军用,分给流民的,不变。从现在起,分下去的无主之地,可给一个期限,比如一年内,本来的地主还没回来,那么土地就归分给耕种的流民所有。”
“甚好。”王政思索了会道“本将还有一个想法。”
环视众人,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方才先生所言,人口乃是最大的财富,这话不假,可要是没有足够的土地安置,人口再多又有何用?”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既如此,这徐州的土地比例便要调整下了。”
比例?这古怪的词汇祢衡一时间没听懂“主公所说的是?”
“土地的分别,若从价值上讲,无非良田,荒地之别;可若从所有权上论,却有官田、私田之分。”
凝视着祢衡,王政道“颁布政令之前,先定规矩分寸,着令各郡县官署,详查辖内土地,有土地超过若干亩的,限令将超出数目上缴官有,化为官田,给其相应银钱、荣衔的补偿。”
这个若干,自然是要祢衡,陈瑀张昭三人先去沟通,划出一个合理的数字。
超出这类数字的,若是远超的基本便是徐州的大户世家了,数量自然不多,如颜、王、陈这类已投诚王政的,超出多少暂时也是无妨,而其他的同等世家,是否要交出私田,却要看他们后面的表现了。
至于超出不多的人家,基本便是中等士族,也算是有相应的补偿,当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但总好过无理强夺。
只是这条补充之后,其实已是偏离了示好士族的本意了,最起码也是威大于恩了。
祢衡皱了眉头,刚欲建言,见王政此时亦正面色平静地看着他,心中一惊,已是清楚王政下了决断。
那便断无更改的可能了。
便将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无奈地拱了拱手“喏!”
心里却想“罢了,就当是选一些人开刀罢,若有不长眼的,刚好拿来立威。”
“官田之外,亦要广设官学。”
自起事以来,王政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闹出幺蛾子,让王政心中更是警钟长鸣
“接下来要广下求贤书,命各郡县举荐贤人,送来下邳,观其才干而分别用之。”
“大善。”听到这话,沉默半晌地陈瑀面现喜色,忙道“此劝学之举,正显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陈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是想岔了,却不先做解释。
汉代的官学本就平常,又分为京学和州属两种,如太学、宫邸学、鸿都学门便皆为前者。
如太学始建于汉武帝元年,刚开始时只有五十个人,汉昭帝时扩大为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两百人,元帝时达一千人,到了成帝时多至三千人。
在两汉时期的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本来是礼官,主要负责祭祀等礼制方面的事情,同时监管教育。太学里的老师称之为“博士”,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
而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弟子的选拔都由太常负责,选拔博士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博学多艺,品德高尚、通达国体,还对被选拔人的年龄作出了硬性规定,要求必须在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博士。
某种意义上,在两汉能成为官学的老师,乃至一种莫大的荣耀和肯定。
但太学的学生,其实选拔要求更为严苛,首要条件得年满十八岁,其次需要“仪状端正者”“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最后必须通过有且只有的三条途径。
一,举孝廉。
二、地方重臣举荐。
三、功勋之后,继承祖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