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枪依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世子的崛起,我的长枪依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锦州城外,士兵以营级为单位领取所获得钱财,这是为防止有人冒名反复领取,而对于立功的则会加赏一些。

李星洲确实有大军十万,不过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从居庸关南下的部队除去,其实过山海关北上的只有六万多人,即便把后勤的辅兵,徭役算上,也只有八万左右。

可别小看这六万大军,如今北方,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和这样的军事团体碰撞,这六万大军就如定海神针一般。何况此时曾经的北方霸主金国两大主力兵团已经被打散打残。

关于兵力,许多戏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记载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三国演义说官渡之战袁绍将兵七十万,曹操七万,很多人拿当历史,还真就信了,以为古代打仗动不动几十万人。

若了解上千和上万人是什么概念,或者亲自组织过千人、万人级别队列的集合调度;比如军训教官或是军队军官之类,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现代的通信条件下,要集结上万人还做到指挥调度不乱是非常困难的事,何况古代。

而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即便官渡之战这种战略决战,最强大的袁绍只有十万出头军队,而曹操起初更惨,调集起来的人马不足一万,边打边补充,最后巅峰时期也只有两三万左右。

更加精确的记载比如蜀国投降时上交的户口、军队的编册。

当时整个蜀国已经严重穷兵黩武,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军人,如果按照后世中国15亿人口按比例算,相当于中国要养1.7亿军队!而实际上中国只有200万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征兵比例,蜀国的军队也只有十万零两千。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可以很明确的说,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万军队已经是能令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变国家命运,打一次战略决战。

而到明清,因为高度重农抑商,加之各种美洲农作物作物引进导致的人口大爆发,军队数量才逐渐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

恰恰、演义、戏曲是明、清开始发扬光大,当时的创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欢把古代军队数目大量夸大,给后人造成一种古代打仗,人不上百万都不叫大战的错觉。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许多史料中军队数目的记载都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是十万出头,并非记载的数目,而是根据史料详细记载的成吉思汗募兵制度,和军队组织制度计算出来,甚至能具体到个位数,精确推算出当时她麾下军队的数目。

所以西征不是很多人吹的七十多万。且铁木真十万人打起来之后就要分兵好几路了。

金国从辽东起兵起初只有三千多人。

北宋朝举国伐辽的几次大军也是十万到二十万之间,这十几万都要分成好几路作战才能指挥得过来,才不会乱。

金国一路南下包围开封的金军是六万多,根本不像演义里吹的几十万。

而所谓宋朝的八十万禁军,上百万禁军,一来是吓唬人,二来是当时禁军高层存在大量吃空饷的贪腐行为。

直白的说就是禁军高层官员将领报大量不存在的人上去,发下来的饷银自己中饱私囊。所以才有了八十万禁军的说法,这其中水分非常大,真正在服役的军队可以打许多折扣。

所以并不是史官喜欢夸大,排除少数,大多史官考据都是认真的,人家也记得认真。

问题在于把、故事和不靠谱的野史当历史书,还要甩锅给史官吹牛匹,史官也很冤枉啊。

如今六万大军,已经威慑北方,使得金国残余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但撤军之后就说不定了,所以需要一些士兵需要留在当地驻守,李星洲估计需要二十个营,两万人。

西面以中兴府为大营,向北驻守惠州。

东面以辽阳府为大营,向北防御完颜宗弼残部。

随后每年换防一次,让边关部队回家,新部队北上接管。同是慢慢在当地招纳兵员,训练厢军,逐年减少禁军和新军驻防人数。

而长远来看,一直派兵维持是不可取的,两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

原则上采取自愿,愿意留下的多得一贯钱作过年费。

很多人纷纷报名,愿意留下,李星洲和杨洪昭商议之后决定让其中年纪比较大的人留下。

随后又见了从辽东赶来的狄至、参林,听他们说了辽东之战的全部过程,还递交参林手写的报告书。

其他将领对两人羡慕不已,虽然大家都有功劳还都不小,可和他们两一比,又都不算什么了。

此战中狄至、参林率领的东路军打下的地盘和他们中军打下的几乎一样大,而且还有沿海重镇,甚至辽阳府这样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大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重生医女有福地

微凉安安

诸天投影

裴屠狗

末世召唤狂潮

黑心的大白

双生琉璃:善恶皆为我

洛颖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