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欣若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为救父少捷卖屋栋 遭陷害少诚…,红鸾记,心欣若舞,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成文跟随坤娘和少捷上了阁楼,亲眼看见拆檩条的位置,出来向大伙说了个明白。
“人家的檩条确实是自家房顶上拆下来的,日子艰难,大家都不容易,这死小子冤枉人家欺负孩子就是不应该,打他也是活该!
若是张家族里知道了,不用你们动手,我们也决饶不了他!”
“就是!我们就不信老李家的孩子能去偷东西!就他张金柱偷一百回,人家李家也不可能会偷一根针!”
村民们指着张金柱大骂,这家伙本来想讹几个钱,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真不上算,连抬他的自家人也觉得丢人,扔下他都走了,他只好自己扛了门板悻悻地走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李家倒了霉运的时候,连个无赖都想上来踩上一脚。
云铮觉得这都是他这当爹的无能,在村里没有威望,所以妻儿遭人欺负,在家里没有能耐,所以妻儿卖柜卖房。
他心中难以接受,再次一病不起。
话说少捷虽然停了学堂在家闲着,然而少诚却不曾闲着,仍旧附在林家私塾里读书。
难道说林家私塾不收学费吗?
还真是。
这林家的私塾办得由来已久,乃是道光年间邻村柏杨庄的林孝廉办的。
当年林孝廉的仁义名扬县内,县里为表彰他,协助他开办了一家私塾,所以说是私塾,每年县里都有捐资助学,竟是半公益性质的。
他家的子孙也都附在私塾里学习,现下私塾的先生一共有三位,一位是有名的儒士秀才赵建德,一位是落难来此地的画师姚元清,还有一位是林家的子孙名林柏华的。
却是这林柏华先生非常喜爱少诚。
在他的眼中,少诚聪慧机智,敏而好学,同龄的孩子中竟没有一个赶得上的。
都说先生的眼中最看得上的学生都是先生的宝贝,林柏华先生就把少诚当宝贝一样地看待。
得知他没钱交学费,就免了他学费,得知他有时没有饭吃,就从家给他带吃的,得知他家中连写字的桌子也给卖掉了,就让他留在私塾里练习,得知他没有文房四宝,就把自己的笔墨纸砚送给他用。
若是家里事情多,或是师徒二人谈得开心,林先生还时常留他在自己宿舍住下。
私塾里有三间先生的房间,每位先生一间,里面设有书桌书柜还有一张小床供先生休息。
师徒二人抵足而睡,直聊到深夜。
那位落难画师姚元清为他师徒情份所打动,也时常来搅扰,渐渐发觉少诚这孩子的灵性过人,实在是棵好苗子。
姚元清便也忍不住技痒,教起少诚学画来了。
如此一来,少诚在家的日子不多,天天泡在私塾与二位先生一起学习,不知不觉中,他的诗文画技才能大有长进,便是在学堂学了二年的少捷只怕也比他不过。
私塾里的孩子大约有十二三个,并非所有孩子都会有如此待遇。
见到少诚如此招先生待见,自然会引起其他人的公愤。
便有几个淘气包想要设法整一下少诚,也好让他尝尝受委屈的滋味。
林先生这一日给孩子们上完课打算在房间里休息的时候,突然闻到一股怪味。
仔细查看之下,发现自己常拿来吃饭的碗有一只被扔在床下,很是奇怪,找了根棍子推过来瞧瞧,里面竟是一只死老鼠!
先生大怒,到讲室里去查问谁干的?
其他孩子竟异口同声回答是少诚干的!
众同学中只有一个名陈钟华的没有附和,他眼神有些恍惚犹豫,吞吞吐吐。
林先生便把陈钟华叫到自己房间细问,陈钟华本是胆小怕事的孩子,然其性格善良,不愿意栽赃陷害少诚,所以不肯参与。
虽然陈钟华没有说出是谁主谋,但显然此事并非少诚干的,林先生心中已然明了。
他在下次上课时,特地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张良拾履。
他的原意是告诉孩子们,一个人要讲诚信,要尊重师长,要守信,要挚诚待人。
少诚也明白先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因为桥上老人数次误解了张良,但是张良并没有分辨,没有生气,而是要求自己做的更好,最终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君子,得到老师的真传。
少诚原谅了这些同学,但是这些同学并没有就此罢休。
从林先生的故事里,其他孩子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二天,林先生发现他的鞋子被剪烂了,不用说又是这帮小子干的!
不用说到讲室问的结果,大家一致指向少诚,是他干的!还是只有陈钟华没有指认。
林先生再次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三人成虎。原意是告诉孩子们,一遍讲谣言人家不信,两遍讲谣言人家还不信,三遍讲谣言可能人家就信了。
如果人家信了谣言,后果会很严重,劝大家不要讲谣言散播谣言。
少诚又听明白了林先生的意思,一个人讲你谣言是他不对,两个人讲也算他们不对,但是人人都讲,你肯定也是有不对的地方,如果你不改的话,大家可能会认为你确实是谣言所讲的那样。
少诚开始反省自己,意识到他同先生的亲密关系导致他间接疏远了其他同学,以致其他同学对他产生了怨恨才会如此。
他大声地在讲室认错,承认先生的鞋子是自己剪破的,愿意赔偿先生一双新鞋子,请先生原谅!
同学们惊呆了!这小子怎么认错了?而且这么大声又理直气壮的?是有毛病?
林先生看到少诚的气度终于被他所开化了,很满意地对他点点头。
少诚回家跟娘说了这件事,娘亲手做了两双鞋子送给先生,一双给了林先生,一双给了姚先生,以示感谢之情。为免赵先生心中不免,又做了一双长袜送给赵先生。
自此,私塾中相安无事。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