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
甜瓜苦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甜瓜苦花,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悟空也经常劝慰唐僧,在这种时候,总让人有一种悟空才是师父的感觉。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对话,哪里有一个得道高僧的风范?在此深山峻岭中,哪有人家可以化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无奈地去化缘。在西游记当中,有许多次灾难都发生在化斋之时,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误入妖魔的陷阱,难得一次唐僧自告奋勇自己去化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闯进妖精的洞府里去。由此可见,口腹之欲常是造业之始,而唐僧确实是常受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唐僧听完了这一番话,没有辩解,只是追问悟空何时才可取得经书,回归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欲之外,唐僧对于身外之物,也尚未根除。在观音院作客时,老僧吩咐童子献茶给唐僧: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他喜欢好的器物,看到老僧的茶具忍不住赞叹有加。而唐僧对于太宗送给他的锦襴袈裟更是恋恋不舍,光是老僧要将袈裟借去观看一晚,他就心有不舍,埋怨悟空。当他知道袈裟被妖怪夺去,更是气得念了好几次紧箍咒,就是要悟空快快把袈裟寻回。为了一袭袈裟,唐僧烦恼懊恨,心中不安,睡不着觉,眼巴巴的希望悟空快快帮他把袈裟夺回。
而唐僧在西行路上,挨饿受冻的时候并不多,不管是路上人家的斋饭或是接受各国国君的斋食,其实唐僧吃的餐食大多都很丰盛。书中对于这些豪华的饮食,描写的也甚是仔细,在六十九回中当悟空医好朱紫国国王时,国王吩咐安排筵席。丰富的素宴,真的叫人难以想象。在书中,唐僧经常有机会吃到丰盛的素宴,可以说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在物质享受上面,唐僧尚未摆脱这些物质享受的。
一个凡夫,很难没有妄想。但是佛教认为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不单单是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更多的是不再贪逐于物境的受用。不论是看、听、嗅、吃、穿,都不会作无谓的贪取,这样才是所谓的六根清净。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是指我们的生理官能,能够排除物欲,从而保持心底净洁,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而唐僧却没有做到六根清净这一点。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如何断绝,实是唐僧西行的重要课题。
3肉眼凡胎,不识真假
唐僧不识妖魔,不信悟空,最后吃亏倒楣的情节可说是西游记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许多回目皆因此而开展而来。
在西游记中,唐僧明明是肉眼凡胎,但对于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说的谏言总是不相信,却往往轻信于擅于拨弄是非的猪八戒所说之言。在我们眼中,猪八戒是不但六根不净,贪食好色,还十分偷懒,但唐僧却对猪八戒所说的话较为信服。为何会如此呢?除了唐僧和八戒一样凡人心性较重之外,在八戒面前,唐僧也比较有师父的威严。
八戒嘴巴甜,常常附和唐僧,在唐僧耳边说些他想听的话,好听的话。相较于八戒,唐僧是悟空的师父,但悟空经常直接一针见血的指出唐僧的缺点并且顶撞唐僧,让唐僧心生不满,因此对悟空产生了偏见。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对唐僧的嘲笑讽刺,也让唐僧无法忍受。
悟空取笑完唐僧之后又将妖怪一棒打死,犯了杀戒,唐僧恼羞成怒,大骂孙悟空是个恶人,老是伤人性命。本来,悟空打死了妖怪、妖怪还原真身之后,唐僧相信了悟空的话。但是在猪八戒的一再挑唆之下,他选择相信猪八戒,而不是有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他不仅立刻念起紧箍咒来,并且无情地将孙悟空驱逐。难道唐僧真的这样糊涂吗?宁愿相信满嘴胡话的猪八戒,也不肯相信忠心为他的孙悟空?悟空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每每拯救三藏于妖魔之手,照理说,唐僧就算没有感激涕零,也该心怀谢意。
但实际上唐僧对悟空是又怕又恨,因为悟空直言无讳,一点也不为唐僧留面子,又不时骂他“脓包”,虽是要靠悟空保护取经,但他难以忍受悟空,对他心怀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借着这机会,假意听了八戒的挑拨,念几遍紧箍咒,恶整悟空。其实只是为了出出心中的闷气,对悟空展现师父的威严罢了。
徒弟如此直接的责怪嘲笑师父,是十分不给师父面子的,也难怪之后唐僧会兴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唐僧知道悟空的本领高强、自己的软弱无能,他想取回真经必然得依赖悟空。他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悟空的师父,并没有办法在本领上压制他,让他听命于自己。
因此在观音传授给他紧箍咒之后,他为了保持自己作为师父的尊严时不时地打压悟空,并以念咒作为威胁,以显示其地位在悟空之上。我们在文中随处可以看到,唐僧动不动就心生埋怨,对着悟空念紧箍咒。
唐僧每每对于悟空的劝告都听而不闻,总觉得他是个泼猴,做事我行我素,但偏偏悟空说的都是真的,反而每次都因为劝告师父,而惹来紧箍咒伺候,真可说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见证。但从唐僧是一介凡人来看,连八戒和悟净都看不出来妖精变成的人类,那唐僧又怎么能够辨别?悟空跟从唐僧取经也有好一时日,唐僧却这么不信任悟空,也无怪许多的学者认为唐僧实在是昏庸无能。
在整个故事当中,同样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悟空说东,他偏要说西;悟空说是妖怪,他偏要说是好人,使得很多可以躲避的灾难发生了。即便唐僧曾经对悟空忏悔认错,但最后仍是一犯再犯。
总体来看,西游记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被他的徒弟孙悟空给掩盖,不仅如此,还成为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可说是褪尽了历史人物玄奘法师的光泽,退居于中的配角地位。
作者有意表现唐僧在被妖精掳获之后是何等的卑躬屈膝,贪生怕死;如何的自私自利,推诿卸责;如何的好逸恶劳,六根不净;美色当前,是如何的心生动摇。
在西游记中,唐僧似乎除了念紧箍咒以外,什么都不会了。而作者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故事情节的编排外,也是为了凸显主角孙悟空。也就是要以唐僧的弱来凸显悟空的强,以唐僧的愚昧无知对照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唐僧的六根不净对照悟空的心性空明,以唐僧的懦弱软弱衬托出悟空的神通勇敢,若是没有唐僧的遇难,哪来悟空展现神通的机会?
其实祝守一觉得平心而论,唐僧并没有多坏,他其实就是活脱脱一个“凡人”的形象。他就像你我,就像我们生活周遭的人们。而也就因为他和我们太像了,太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了,所以我们反而没办法接受。
因为他是圣僧,他是金蝉子长老转世,我们对他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期望,失望就越大。加上唐僧的形象是以玄奘法师为主体而来,因而当他显现出他凡人的那一面向时,我们便觉得愤怒,无法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