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4.东巡临淄,战国之我为魏昭王,小太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齐国临淄。
昔日的东方之都,虽然已经不复往日般繁华,但是一座新兴的盐铁之都却正在崛起。
络绎不绝的齐地大盐贩把东海采集而来的盐用船只运到临淄,然后统一卖给大梁、赵国、燕国,宋地的商人,这些各地商人再把这些盐运回去,进行转卖。
由于铁器的兴起,&bsp&bsp大量燕国、越地的商人,也是利用船只从本国运来铁矿石,低价卖给临淄的商人,临淄的商人再转手把这些铁矿运往阳翟等地进行加工打造,待加工成农器等实用物后,拉回临淄再百倍价格卖给这些赵国、燕国和越地商人,&bsp&bsp赚取暴利。
而魏国趁机也可以在这暴利中赚取些税赋,&bsp&bsp毕竟农器之类与兵器不同,并不在国家的管控之中。
“寡人本以为临淄会因为齐国灭亡而逐渐萧条,&bsp&bsp没想到如今其商之兴却是比曾经有过之而不及,足以显得临淄对于整个齐地的重要啊!”
魏遫第一次站在临淄城外,不免有些感慨万千。
“可不是吗?”
“韩国灭亡前,新郑可是不输大梁的大都会,但是如今比之大梁,已不及其三成!”
“陶邑也是,宋国灭亡前,其乃天下商贾之都,非大梁、新郑可比焉,可如今呢,陨落之快,恐不及大梁一成了!”
“只有临淄在齐国灭亡前,与大梁相差无几,曾经虽然经历了一段低谷,但是现在俨然有重新崛起之势了,甚至繁华都已经不输于邯郸了!”
随行而来郑同附和着。
“唉……!”
“如今新郑、陶邑都是寡人治理不当所致,寡人有责任!”
其实魏遫心里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治理这些地方。
“不过想想如今的大梁,&bsp&bsp已然成为天下之都,比曾经车水马龙之景更甚,甚至整日都是拥挤不堪的景象!”
“没有这些地方衰落,也成就不了现在大梁啊!”
郑同说出原因。
“是的!”
“但是人太多也不好,我们大梁如今已经快承受不了了!”
“所以下次回到大梁,寡人必须得让人想办法解决下此事了!”
魏遫不禁说道。
“其实臣觉得大梁城早该扩建了!”
“毕竟有句话,想一统天下,那自然得先积聚天下之民心,集聚天下之民心的办法,就是把天下间能集中的人,全部集中到大梁去!”
“等大梁城扩建完了,肯定会有更多人,自愿从各处去往大梁经商生活,到时候各国都羡慕向往我们大梁的生活,自然就更愿意加入我们大魏了!”
“那对大王您征服其民心也就更加容易了!”
郑同支持魏遫意见。
“是的!”
“打天下容易,安天下难啊!”
“不过如今秦、赵依然强大,燕国楚国势力犹在,还有东周、鲁国、卫国等小国,&bsp&bsp都是寡人日后绊脚石啊!”
“寡人只希望上天能再给寡人多加十年寿命,这样寡人至少能完成天下一统的目标!”
魏遫知道还有很长路要走。
“大王,&bsp&bsp您如今还不到四十,怎会谈如此之言呢?”
“试想您之先祖文侯年近八旬而终、武侯也是年过七旬,惠王更是年过八旬的高寿之君啊!”
“就算您的先王在位时,也是五十六岁而崩,您不到四十如何说得此话呢?”
郑同道出了历任魏国君主去世的岁数。
“大王的先祖虽然都高寿,但是大王的母亲却并非高寿之人,而且我师祖(扁鹊)有言,寿自母来高于父焉!”
“不然我又何必会劝大王去往东海,向我恩师寻求长寿之方呢?”
一旁随行的小十说话了。
“既然是神医扁鹊的话,小十姑娘又是扁鹊传人,看来定然也有其之法则了!”
扁鹊之名,郑同又何尝不知呢。
于是魏遫吩咐了在齐地驻守的廉颇,让其把临淄粮仓打开,然后自己亲自开始在城外组织齐地穷困百姓,对其进行布施起来。
“乡亲们,齐地的兄妹们!”
“这就是我们大王,我们大魏国的国君!”
“我们国君怜悯齐地百姓这些年所受战乱之苦,所以挑选了今天这大吉的日子,亲自来对大家进行布施!”
“大家带好碗盆之类的,现在可以排好队、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就这样……就这样!”
待廉颇吩咐完后,这些百姓开始纷纷整齐的派起了长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