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梦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一章 新形式,北宋大相公,思梦语,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汴梁,酒中仙。

且说苏轼因为苏辙在殿试当中的大胆发言,严厉斥责了自己的弟弟。

不过,陆垚和曾巩则是都认为问题不大,毕竟当场赵祯并没发火,而且后面赵祯也是问起了陆垚关于这件事情,陆垚也是帮苏辙说了好话,按照赵祯的性格,陆垚觉得如果是要怪罪苏辙,当场肯定是会降罪的。现在哪还有功夫来陪自己喝酒了。

听了陆垚和曾巩的分析,苏轼也算是稍微放下心来。随后,四人开始饮酒,今天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个重要的日子。从省试到殿试,中间间隔的时间的确是有点长,不过苏轼和苏辙倒是没有闲着,这段时间一直靠着解说员的工作,赚了不少的钱。其实他们除了解说的工作之外,再加上他们本身的名气,是有很多百姓去询问他们关于比赛的结果的。弄得他们也不得不去更多的钻研每个队伍的特点。

「如果能够高中,留在汴梁,真要是你这个新蹴鞠大赛接着办下去的话,别忘了还找我们两个做解说。」苏轼说道,一旁的苏辙也是表示很感兴趣。

这倒是让陆垚有些没想到,他本来以为,苏轼之所以会同意当解说员,无非就是为了赚点钱,不过现在从他的表情中陆垚可以看出,苏轼和苏辙是真的喜欢上了新蹴鞠的这个运动。于是陆垚也就答应了下来。

而今天殿试结束,不管成绩好坏,但是考试都已经结束了,现在去想结果也是无济于事,到不如一醉方休来得痛快。

酒过三巡,曾巩看向陆垚,说道:「陆兄可知道今年的放榜形式发生了改变?」

陆垚摇头,他确实不曾听说过,一旁的苏辙笑着说道:「我也是后来听我哥哥跟我说才知道的,咱们两个的考试顺序都比较靠前,考完就出去了。据说是在第十个人考试结束后,主考官欧阳修大人公布的。」

陆垚想了想,说道:「那这么说,其实陛下也是今天临时决定更改的放榜形式。」

众人点点头。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

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五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

,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而当下,这赵祯先是更改了殿试考试的形式,现在在考试当提案,又说要更改最后的放榜形式。这一番操作,让陆垚有些搞不懂。不过,多少还是受到了自己新蹴鞠的影响,可能赵祯也是想改变一些制度。

于是陆垚问道:「是什么样的形式。」

曾巩说道:「在五天后,就在内城外城交界处的城墙上,皇帝陛下会亲自公布这殿试的成绩,确切的说是排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洪荒:玄门大师兄

榴莲老酒

重启人生之千禧巨商

洪泽儿

我的契约通鬼神

少年五十

协议离婚后,我成了亿万富翁

甜蕉

帝国豪门

日斜影长

重生港综当枭雄

钟离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