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墨少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行动,我真的只想当一个学神啊,墨少堤,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是的。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了。”秦克对这个方案已琢磨了两天,可谓是深思熟虑,他环视众人:“要么冒些险,留下一半工人,要么将工人全部撤离,但三个月的冰封期后,想召回这么多工人继续进行施工,起码又要再多花两三个月时间,到时肯定来不及完工了。”</p>
发射基塔的内部机械设施、功能部件的组装调试都可以通过微光和智能机器人来完成,但基建工程只能依靠人类来完成。</p>
“我们必须冒这些险。而且‘祝融之光’那出现问题的概率,应该可以通过优化运行算法进一步降低,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会重点关注一百五十九座发射基塔的状态,并尽我所能地优化‘祝融之光’的运行算法。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往这些发射基塔运送‘祝融之光’的核心部件、核燃料以及建设用的智能机器人,还要在旁边临时兴建仓库,储存足够十万人三个月之用的水和粮食、衣服,确保工人和灾民能在三个月的冰封期生存下去。”</p>
爱德华·威滕只考虑了几秒钟便有了决定:“论起对‘祝融之光’的了解,以及对算法的优化水平,无人能超过秦院士,他既有这样的信心,我就坚决相信他。而且他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不冒这个险,我们就要在将来冒更大的风险。我明确表态,赞成秦院士的这个解决方法,如果万一真的出了意外,我愿意一起承担所有的责任。”</p>
爱德华近来有些感冒,身子不适,使得他说话时中气有些不太足,但这番话依然透出金石难移的铿锵有力气势。</p>
邱老先生也起立道:“这大概我们能选择的最优方法了,我也赞成,如果将来要背负骂名,算我一个。关于物资方面的准备,我也愿意沟通协调各方的关系,加大物资保障力度。”</p>
有两位老先生带头,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其余人也纷纷举手赞成。到于老陶、宁青筠等人就更不必说了,秦克的决定他们向来是无条件同意的。</p>
这次关系到整颗星球存亡的决策会议很快就结束了,然后是秦克以“星球防护罩计划决策团队”及“全球极端气候应对指挥中心”的名义,向全世界的气象中心发布了北极气候的二次异变预警及民众疏散迁徙建议。</p>
当电波承载着秦克这份预警与建议消息传递到世界各国的首府,整个世界仿佛在这一瞬间陷入到失语之中。</p>
……</p>
鹅国的北端,此刻已开始飘落,鹅国气象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克托罗夫教授此时就在北端的诺里尔斯克里视察。</p>
这里是世界最北端的城市,整座城市都位于亚寒带气候中,它没有四季,每天都是冬天,而且一年里起码有300天处于雪花纷飞的天气中。如果说世界真有一座冰雪之城,那一定就是这座诺里尔斯克城。</p>
放眼望去尽是白雪皑皑,彻骨的寒意充溢于每一处的空气,鹅毛般的雪花伴随着寒气争先恐后的覆盖在城市之上,仿佛要将整座城市掩埋。</p>
维克托罗夫教授看着窗外的暴风雪,喃喃自语道:“今年的诺里尔斯克,恐怕真的要完全冰封了。”</p>
明明只是十月初,但最低气温已打破了去年冬天的最低温度记录。</p>
整座城已提前感受到来自北极可怕的极端寒潮而战栗。</p>
维克托罗夫教授也是因为最近气象卫星发回来的北极异常数据与照片而心忧,才特意赶来这座诺里尔斯克城,想掌握第一手的最真实资料。</p>
“夏国的秦院士团队那边还没发回最终的研判报告吧?”同僚德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意外道。</p>
虽然现在鹅国气象中心也有对极端气候灾害相当强的预判能力,但现在全世界都已习惯了等夏国那边作出最终的研判,然后再将之作为行动指南,夏国的秦克团队一天没发出报告,谁也不敢轻易就下最终的结论。</p>
这是无数次被打脸后不得不学聪明的做法。</p>
维克托罗夫教授摇头,脸上难掩的忧色道:“还没有。但秦院士团以往办事效率超高,这次我们的数据报过去了已有五天,却还没有发出最终的研判报告,显然他们非常重视也非常谨慎。他们越是这样态度,就越能印证了我们的预判是正确的。这次北极的气候异变,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p>
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以开玩笑的口吻道:“总不会是世界末日吧,秦克院士不是说过不会有世界末日吗?”</p>
维克托罗夫教授叹道:“对于世界来说不是末日,但对于这座城来说,大概怕离末日不远了。不只是这座诺里尔斯克城,摩尔曼斯克市、萨列哈尔德市之类位于北极圈或者接近北极圈的城市,怕都要成为真正的冰封城市了。”</p>
“真这么恶劣?”</p>
未等维克托罗夫教授答话,助手已匆匆推门而入:“维克托罗夫教授,夏国的秦克院士亲自发布了最新的预警与疏散建议!”</p>
维克托罗夫教授全身一震,马上接过了报告,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也凑过去看,很快两人脸上的血色都尽数消褪,连握着报告的手都在发抖。</p>
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失声道:“这会不会是出错了?如果按上面划定的区域,我们国家岂不是有35%的民众必须撤离,还有41%的民众、包括首府的民众也要尽可能地撤离?我们能撤退到哪?”</p>
维克托罗夫教授捏紧手里的报告,手指上的关节都因为用力过度而有些发白,他反复将报告看了几遍,才缓缓道:“将这报告以最快的速度抄送到总统办公室那里,同时……联系一下,我晚上要亲自向总统先生作汇报。”</p>
助手看到教授脸色不对劲,也不敢多问,答应一声便赶紧去办事了。</p>
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不敢置信地看向维克托罗夫教授:“维克托罗夫教授,你真的要建言执行这份报告上面的建议?”</p>
“下午时秦克院士会亲自连线各国气象中心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但他既然发出了这样的报告,那就不可能出错。他这些年来作出过的预判,可曾出错过?”</p>
“但……他毕竟是夏国的科学家,这次的大撤离又不涉及夏国……”</p>
维克托罗夫教授沉默了片刻,才道:“他的人品与格局,早就超越了国籍,不然他就不会发布这样的预警与建议。那一百五十九座发射基塔建设计划的临时变更方案、储存物资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既是为了保存发射基塔,也是为了让许多根本就不可能来得及撤离的民众生存下去。”</p>
米特里·谢尔盖耶夫教授说不出反驳的话来。是啊,如果这次北极二次异变是真实的,那又有什么比这样的天灾更能重创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承受得了超过五成民众的惨重伤亡。</p>
“何况上面还有‘决策团队’的全体成员签名,这样关系到世界存亡的大事上,没人会藏着私心。正如夏国的成语,唇亡齿寒,我国境内近有五百座的发射基塔,这直接关系到‘星球防护罩’计划的成败。”维克托罗夫教授深吸口气,压下心里的沉重。</p>
“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必须执行,为了民众的存亡,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