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发展,封建终结者,雪峰山庄,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于学习内容,两人的分歧更大。贵族的各种礼仪,神教祭祀的繁琐规矩等等是姜圭教育的重中之重。姜成则希望给小孩子自然科学的启蒙,各种人文学科浅尝即止。两人又争论了好多天,姜老头甚至拉来好多人给自己当说客。姜成气得冒烟,七到十二岁,后世的小学生而已,学那么些礼仪、规矩,生生地摧残祖国的花朵啊。结果聚财在身后幽幽地接了句“当年大王想要改革时,吵得比这凶多了。”
好吧,姜成再次妥协。把孩子们分成两个年级,七到十岁,学三年启蒙教育,以姜成的教材为主,后二年,以姜老头他们的传统教育为主。
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便宜,老头认为,十岁前的小屁孩反正啥也不懂,不好教,后二年才是重中之重。姜成也暗自得意,当我把底子打好了,各种天文地理,生活百科,不比你的那些禁锢人的繁琐破规矩吸引人?孩子们自然会选择。
说到教材,文字是关键。这次姜成打死不妥协,也不出门看动物了,老老实实呆在屋里十来天,生生憋出了一本《字典》。姜成选了将近一千个简体字,代替了姜老头他们的那种弯弯绕绕的甲骨文。当然,姜成也偷了很多懒,比如“他”,就一个,不管什么她,它,祂。一个“他”字全部代替。这样,普通人日常使用就那么一千多个字,认全了,完全可以看懂公文,相互交流等等,不再是睁眼瞎就足够了。
“就按照这个来,你找几个人配合我做好注释,我先给神官老师上课。圭伯父,你看啊,字典需要随时增补,还有好多字没收录进来,以后其他字,我听你的,行不行?”
把这些破事安排的七七八八后,二个月过去了。到了六月,天气越来越热,姜成不喜欢睡原来的草席,把那两木匠找了回来,指导他们打造了一幅麻将席。就是用麻绳将一个个事先打磨好的小竹片串起来而已。结果引发无数贵族争抢学习,都想要竹凉席,那两木匠也成为了全城最受欢迎的人。
姜成是大为后悔,亏死了,没有知识产权的吗?损失好多钱啊。姜成气不过,把秋宫的姜余找了过来,得问问经济的事情了。现在是有随侯府的百年积蓄,以后呢?至少要盈亏平衡,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后世,二代伟人上台第一件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攻中原,首先得有钱,没钱还玩个锤子?
通过姜余的介绍,姜成了解到,侯国的收入主要有两块,一个是田赋。
侯国是大地主,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再将田地分给底下各个方国,通过方国收取田赋。一个方国基本就是一座城或者叫乡镇。人们白天出城耕作樵采,晚上回到城里,抱团取暖,躲避野兽。侯国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机制,各个方国以下就鞭长莫及了。
另外一块收入就是贸易。
商人以商立国。六百年前,商人崛起,靠的也是跋山涉水做生意。很快聚集了大量钱财,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夏王朝的方方面面。然后才有成汤立商,鸣条大战。
每个诸侯基本都有贸易商行。除了沟通内部各个方国之间,还相互做生意,交易各地特产。一些大的商行通过经营食盐,青铜,丝绸等赚得盆满钵满。交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至于货币,除了青铜和玉之外,居然还在使用大量的贝壳。
三百余年前,大冶发现了铜矿。姜成的老祖宗们,通过垄断青铜贸易,集聚了大量财富,然后再敬献给商王超额税赋,这才有了随侯国的诞生。随州盆地又卡在江汉平原输往中原贸易通道的重要节点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在的青铜贸易除了中原,还远销到了巴、蜀、庸等西南方向的各个蛮国。
“侯爷,其实,周武王给侯爷的封地“应城”也不错。那里有盐矿。只不过开采难度大,产量很小,知道的人很少。”姜余偷偷提醒道。
封地?姜成差点忘了,自己对外的身份是曾伯。只不过姜成对内,自己给自己封了个明侯,这样大家就继续侯爷长侯爷短的叫着。真正应该叫的是伯爷。姜成让出随州,命令族人迁移,对外宣传的就是迁到曾伯的封地去安家。当然实际上是来长江边的武汉筑城。可是外人不知道啊,特别是千里之外的中原朝廷。南宫家正在接手随州的土地,来的主要是手下管事,家族精英还在帮武王打仗抢东西呢,只要你听话走人,我管你去哪。
姜成砸了砸嘴,盐可是好东西啊,必需品呢,后世的大盐商,哪个不是富可敌国?至于私盐盐枭,菊花香阵透长安的黄某人可是差点灭了大唐帝国。嗯,得去应城一趟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