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节 去台湾,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吹牛者,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萧子山见他一时语塞,又开始做起了思想工作。先是夸奖他是“全能型人才”,然后又暗示去台湾对他的行政职务将会是一次大飞跃,特别是可以“独当一面”“主持工作”。这对在伏波军里待久了,目前无所事事的关山跃来说颇有诱惑力。

于是,关山跃便晕乎乎的答应了下来,第二天他就被组织处召见,授予台湾农垦“总指挥”的职务。

这个总指挥之下,是“农垦台湾旅团”。按照农委会的相关编制表,这样的“独立旅团”下辖若干个农垦联队。不过目前尚不能保持如此之大的规模,所以暂时只下辖一个联队。联队长也有了人选,叫李东田。

关山跃并不认识李东田,只知道他是主动报名去台湾开荒的,关山跃以为他多半和吴南海、万家兄弟差不多,不是过去务农就是农学专业出身。没想到李东田就是个“打工人”,中专毕业之后在广东打工多年,干过各式各样的工作,要说和“农业”搭边的部分和他差不多也是农家子弟。

原本关山跃想先见一见这位同僚,讨论下相关的开发工作,没想到李东田却并不在临高,而是去了琼山,那里有天地会的一个“培训农场”,编入农垦的劳工们都要在这个农场进行几个月的训练。

地处亚热带的台南平原不比地处温度的北美平原和南美大草原具有那么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如果只是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移民送去屯垦,结果就是大量的死亡和逃亡。

农委会的人经过讨论,认为要在台南开垦,必须先打好基础,由专业的农业工人借助机械完成初步的开荒工作,然后再将农民迁徙到新垦地上。这样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移民的死亡率。毕竟按照计划,发动机计划中从山东等地获得的移民是台湾农垦的主力。但是他们对台湾的气候水土的适应能力又是最差的。加之千里迢迢从兵荒马乱的山东战场转运到来,原本就身虚体弱,如果很快就投入艰苦的开垦工作,恐怕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死亡大半。

千辛万苦花费巨万把移民从山东运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白白死在开荒上的,这样岂非是赔本的买卖。这一点农委会的诸公显然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准备以专业化的“农垦部队”投入开荒屯垦作业,尽可能的配备足够的设备、工具和补给品,将无谓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故而还准备投入农垦第一海上机动联队进行支援。

这个“培训农场”里目前在接受“培训”的“先遣大队”大部分是福建人――确切的说来自闽南地区。一则台湾的风土气候和漳泉等地最为接近,农业生产条件类似;二则南方沿海地区的百姓多患有地中海贫血,能够抵御当时台湾最为猖獗的瘟疫疟疾。

旧时空的台湾在49年迁台前台湾地区的汉族人口以闽南裔最多,可见这一族群对台湾当地的适应性是最强的。

抗疟药物有限,那么就只能尽量先用对疟疾有抗性的群体。不过,地贫患者虽然对疟疾有抵抗力,却因此造成血氧过低,往往有耐力、体力不足的问题。长远看,一旦在当地形成了较为“卫生”的环境,就要向当地投入其他地区的移民。一则补充劳动力,二来防止形成地域性集团。

关山跃可不知道这里面的各式各样的“考量”。他的思维一贯是很简单的,既然接受了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李东田这个未来的“同僚”既然暂时不在临高,那么下了解一些台湾的基本情况也好。

最理想的,当然是找一个台湾人来询问。要说元老院,台湾出身的元老也有那么两个,但是碰面之后才发觉他们更了解21世纪的台湾,对17世纪的台湾是何等模样完全没有概念。一位是台北出身,对台南的了解并不比导游多多少;另一位倒是台南出身,还是所谓的本省籍,但他也只是更多的了解台南的风土人情,要说开荒垦殖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关山跃一想也是,现在的高雄-台南地区差不多已经是城市化了,和17世纪的蛮荒地带完全不是一回事,找他们也打听不出什么有用的情况。还是在大图书馆里找些资料更现实些。

遗憾的是,大图书馆里的历史资料虽然号称浩如烟海,但是涉及到17世纪的台湾资料很少,第一手资料几乎全部出自欧洲航海者和商人之手。特别是涉及台湾开发早期的原始文献,多为荷兰人的记载。这些一手的文献除了少数如《巴达维亚城日记》被翻译为中文之外,大多并未翻译,但在两岸的一些台湾历史研究中,会零星出现一些二手信息。这些只言片语就是关山跃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了。

幸而清代设立台湾府之后,中文史料记载大为增加。其中不少都是涉及到“番务”“垦务”事宜,虽然时代上要延后一百多年,但是参考价值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葛英与兴明

小花树

道灵僵王

我有点爆炸

我有一座邪恶洞窟

炖错的鸡胸肉

沧桑百载重终是一场大梦

数据回家发给我

许我轻狂趁年少

李胜禹

末日终结时

脑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