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腊造反
终南野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腊造反,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终南野道,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经琼英这一提醒,穆栩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或许是由于在古代生活久了,导致他的想法开始逐渐向古人靠拢,大多数时候思维也不自觉有些僵化。
就拿缺少底层管理人员这件事来说,他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大错特错。
根本不该对那些有功名的士人抱有期望,真正应该做的,是拉拢那些不得志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家伙。
只因站在前者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人家是没有理由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选择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跟着他造反的。
但后者则不同,这些人渴望出人头地,却又挤不过科举这座独木桥。进不能跻身统治阶层,退不愿与庶民为伍,处境尤为尴尬。
并且拉拢后者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数量优势。
要知道古代的科举,可比后世的高考难上不知多少倍。甚至可以这样说,考中一个进士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清华北大。
这还真不是在胡说,就以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来举例,那年有一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名举人参加科举,最后录取了二百一十九名进士。
这概率是多少?是百分之一点五。但请别忘了,这里只说的是举人,还未算上数目尤为庞大的,州试中的秀才以及乡试中的童生。一旦将那些人算进去,每次科举的录取率,怕是连万分之一都没有。
在这种现实之下,考不上功名,或是被拦在科举门槛外的读书人,到底会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若是运作得当,这些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为他穆栩效力,还怕没人去治理地方吗?
想明白这点,穆栩不再迟疑,随即就命人将朱武连夜请来,与其商议此事。
朱武到来后,从穆栩口中听到这个办法,立时惊为天人,忙不迭的表示了赞同之意。毕竟他也曾是个读书人,可太清楚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了。
他十分确信,面对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些快被科举逼疯的家伙,是不会去拒绝的。
当夜,两个人就秉烛夜谈,将此事该如何操作,考试内容又是什么,正式确认了下来。
经过一番讨论,为了避免刺激到朝廷,他们将这个另类的科考定名为举才试。
不过在说到考试的内容时,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朱武想得是老一套,准备继续考四书五经,但这个提议方一出口,就被穆栩断然拒绝。
穆栩给出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此次选拔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不需要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也没那个闲功夫,去招来一群做学问的,然后再二次培养他们。
其次,这一回的举才试,穆栩打算开历代之先河,他不单单想要选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还想录取些别的行业的人才。比如算学、法家、墨家、农家、纵横家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穆栩的举才试,又可以叫百家试。但他之所以没有定下这个名字,是不想因为一个名头,而得罪那些传统的儒家读书人。
朱武倒也不是迂腐之人,先时心中不能理解,在经过穆栩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后,总算是可以勉强接受。
不过朱武还是提出了一些异议,就听他道,
“寨主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只是如此行事,未免有些太过激进。以小可之见,莫如在选拔百家人才时,先许以厚利,而不授予官职。”
见穆栩面现踌躇,朱武接着劝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是历代正统。寨主今日虽以举才试为名,但难以掩盖恢复百家争鸣的想法。若一意孤行,恐怕会惹得天下读书人群情而攻,到时如之奈何?”
穆栩闻言沉默许久,发现他确实有些想当然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罢了,依军师所言便是。”想了许久,穆栩有些意兴阑珊的摆摆手,到底同意了朱武的说法。
朱武见好就收,赶忙转移话题道,“寨主,不知这举才试何时举行?”
穆栩回道,“先以隆德府为试点,尝试一番效果再说。若没有什么大问题,待咱们在河东站稳脚跟后,就全面推行。”
朱武点头称是,然后看了下书房外面的天色,说道,“马上就要天亮,寨主不妨今日歇息,明日再召众兄弟议事如何?”
穆栩摇了摇头,“无妨,我一向康健,哪怕多熬几夜,也不会有什么大碍。倒是军师你,平日需要多注意身体才是。”
朱武玩笑道,“多谢寨主关心,我可不是许兄那种传统的文人,寨主莫非忘了,我以前可是打家劫舍的强人,也是会武艺的!”
“我记住此话了,回头就告诉许军师。”
“小生只是实话实说,还怕许兄知道不成?”
二人略微谈笑几句,穆栩忽然想到,之前和琼英说起的救援田虎之事,当即就询问朱武意见。
听了穆栩的想法,朱武附和道,“寨主考虑的甚是周全,咱们是应该支援田虎。但也不能为了帮他,而坏了我方的大事。”
说罢,他就主动请缨,想要去亲自负责此事。
不想穆栩却回绝道,“还是让乐和兄弟去救援田虎,军师留下督办征兵一事。”
朱武也明白这是他们目前的头等大事,急忙郑重答应下来,“小可一定办好这事,只是不知寨主想招多少兵马?”
穆栩在房中一边踱步,一边在心里默算三州的人口多寡,半晌后决断道,
“隆德府富庶一些,人口也多,就以两万人为限。辽州、威胜两地相对民少,各招一万五千人,总共凑足五万人马。”
话说到这里,穆栩突然想到大宋采取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再加上地方军力废驰,还不知是否有足够的兵器。于是便问,
“各地府库可曾统计出来,兵器甲胄数量如何?”
朱武苦笑道,“我正要和寨主禀报此事,各地府库中的兵甲数量倒是极多,加起来不下十万之数。
但这河东地面太平许久,地方官府又常年不曾好生维护,以至许多兵甲已然生锈腐坏,根本不能正常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