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章 沧桑直扑而来,草根选调生,我是老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青石板路的两边,都是传统的商业性两层楼房,楼下经商,楼上住宿。风风雨雨,停停开开,全都写在那饱经沧桑的木板之中。
临街的正门,除了户与户之间的隔墙之外,都是用清一色的木板做成的,临街约三尺高之下是固定的木板,之上是可以取下来和安上去的活动木板,一看就是用来做生意的。
这些木板楼房,肉眼看上去,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便直扑而来。在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化之前,这里的人家基本上是以做生意为主,兼顾种一点田土。
人民公社化后,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中期,除了少数几个特批的零售店,以及每次的赶圩之外,大历县集镇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活动,几乎灭迹,难觅踪迹。
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别头脑精明、胆大偷牛的人,才开始偷偷摸摸的重操旧业,开起了一些个体商店,如粉店、包子店、饭店、百货店、缝纫店、铁铺等等。
包产到户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出集体工中解放出来,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日渐增多。一些曾经的工商业者就开始谋划,做点什么能够赚钱、改善自家生活的事情。
一些不安分的人,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头顶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开始东奔习闯,采购货物,开店经商,重操手工业,新办小企业,使这些有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经商历史的铺面,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功能丧失”后,又重新恢复了建筑时的原本功能。
现在的大历县衔上,每逢农历一、三、五赶闹子,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赶到这里来,甚至连邻省贵山自治区的不少人都会赶到这里来,从早晨天亮到下午天黑,或购买,或销售,或看新鲜,或凑热闹,人山人海,胜似过年。
从鸡鸭鱼肉蔬菜等农产品,到日常的生活用品、服装、工业用品等等,不仅铺面上,而且连石板路两边的路边,都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大大小小的,琳琅满目,要有尽有。
今天不是赶闹子,整条长长的青石板街道上,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行人,很是冷清。那些店铺也大多关着门,把货物运到其他赶圩的地方卖去了。
看到这些铺面,钟国正不由想起自己的母亲。包产到户后,母亲平时把自家余下的粮食做成兰花根、糍粑、米粉、红薯粉条等等,每逢赶闹子时,就一个人挑着到集市上去卖。
她不辞辛劳,用做小生意赚到的那点血汗钱,供他们四兄妹读书,以及全家的日常开支。如果不是母亲做生意,他真的很难想象一家人的这些开支从哪里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