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7章 新桃换掉旧符,草根选调生,我是老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二十八,贴花花。国正、国大,你们几弟兄,拿着这些年画,把该帖的地方,都去贴好。”钟国正父亲指着桌子上放着的一堆年画,对钟国正、钟国大等四兄弟交代任务。
贴花花,就是农村常说的贴年画。每当到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户户在做好物质过年准备的同时,开始张贴年画,做好文化过年的准备。
钟国正几兄弟便去拿着那些年画一张张的看来了起来。
钟国正知道,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又叫喜画,起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张贴门神画是到了宋代的时候,才开始在全国普及的,道了清朝光绪年间,门神画才正式被称为年画。
那时候的人们,之所以喜欢张贴这种年画,是因为每一张年画,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历史、神话、传说、戏曲、文学、世俗、风物、风情,渔樵耕读、士学兵商、医卜星相、三教九流等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涉。
年画主要是以朴实为本,不饰脂粉,人物全无媚态,颜色浓重,有乡土味儿,色彩鲜艳、刺激,给人一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喜庆和兴奋,而受到广大农村人家的深深喜爱。
如门神画,讲神茶、郁垒两兄弟监督百鬼的传说;“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等等。
钟国正随手拿起一幅名叫《五子登科》的年画看了起来。
钟国正的父亲见他拿起《五子登科》年画看,就对他们说道:“我们都知道,五子登科是一句成语,但它背后的故事,你们几个人知不知道?”
钟国正系兄弟想了想,摇摇头说:“这背后的故事,我们还真不知道。那请爹爹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四兄弟异口同声的答道。
“五子登科这个成语起源于一个故事。”钟国正父亲说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据说是发生在五代后周时期。”
“五代后周时期的燕山府,有个叫窦燕山的人,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富户家庭。但窦燕山为人不好,总是喜欢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钟国正父亲说道。
“因为做事缺德,窦燕山到了30岁还没有生出来一男半女。为了这个事情,窦燕山特别的着急。有一天晚上做梦,他梦见死去了的父亲。”钟国正父亲接着说道。
“窦燕山死去的父亲痛心地对他说:‘你心术不正,行为不端,恶名昭著,如果再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不仅一辈子不会有一男半女,而且还要短命,活不过四十岁。你必须现在开始,就要赶紧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唯有这样做,你才有可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听了死去父亲的这番话后,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的事情了。他不仅不做缺德的事情,还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贫困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从此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后来他的妻子连续果然先后生下了五个儿子。他便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教育儿子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培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当五个儿子都金榜题名后,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燕山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显贵。最后,窦燕山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他的故事还被写进了《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歌颂的就是他的这个事情,也是希望所有人的孩子,都能像窦燕山家的五子那样,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的锦绣前程。”
“你们好好看看这幅《五子登科》年画,”钟国正父亲说完古时候,指着《五子登科》年画说道,“画中老者坐在中间,双手各抱一个婴孩,前面还有三个婴孩。孩童们各持花灯、牡丹、寿桃、石榴、香橼等吉物,就是取其连登三元、荣华富贵、延年益寿、榴开百子的吉祥寓意。”
“我们国家历来都认为,多子多福,才能人丁兴旺;苦读书,求功名,才能光宗耀祖,世代繁衍。年画中天官戴相帽、着锦袍,身材伟岸,慈眉善目;五个孩童各个相貌英俊,活泼聪慧。刻工精细,设色华丽,一幅儿孙绕膝、祥和喜庆的画面跃然纸上,所以家家户户都喜欢贴这样的年画。”钟国正父亲继续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