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六章:黄义明回师筹谋败印军,黄义明定南边,聊斋公,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十六章:黄义明回师筹谋败印军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在西贡城内参加完安南王子与第七军主将吴爱梅的婚礼后,嘱托安南王妃吴爱梅、金边王妃郑秋菊、南掌王后杜近芳机要事项后,便带领周颍之第六军、孙甜甜第四军与孙福禄(毛淡棉遵城尉)、赵财寿(木各具城尉)共组之水师、缅王子哥娑尼一万援军,以及刘宏业所将后十三军五千兵,急速回救邦都好古城。其所行路线,大致是沿西贡河下行至湄公河入海口,由此沿湄公河上行过金边城,再上行至格罗奇,此城为金王边王妃郑秋菊封地起处。由此顺流再上行至达拉城,入南掌境,过南掌国都万象。由万象再上行至北乌,此处已为南掌王妃杜近芳封地起点、南乌河与湄公河交汇处。由此再上行至孟坎附近,沿湄公河支流南垒河入缅邦。由此再沿中缅边境林间小道过南坎,抵达大金沙江(伊洛瓦抵汪)边侧的八莫,此处已属缅邦王妃孙甜甜的封地。

由于一路所行,或过金边、南掌、缅邦三个联姻王国,或过五伦邦三位王妃的封地,走得都是捷径,一路不断得到沿途舟车、粮草的接济,因此行速甚快,不出两周,已过密支那城(缅王妃府所在城)及迈立开江与恩梅开江的交汇处圭道城。又由圭道城沿恩梅开江前行六十里,便来到了五伦邦都好古城。

黄义明来到好古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在邦主议事大厅召集六部尚书及各军将领联席会议,叙说两月余征安南战况并问及莫卧尔帝国犯边之事。

当黄义明叙及镇南关外大捷歼敌五万复地千里由李小虎代守、与金边王国联姻拓地五百里、降安南国与之联姻拓地千里之事,众人皆感振奋,齐赞元帅用兵如神。黄义明则答以实赖众将士浴血奋战之功,并干个人之事。随后又问起伤病战士、阵亡将士的医治、抚恤情况以及兵源补充情况,兵部尚书杨忠良答以均妥善安排。黄义明听后十分高兴。

黄义明又问起出南掌林间小道时负伤的武状元何耀辉的救治情况,兵部尚书杨忠良答以:在张神医的精心调治下,已完全康复。黄义明听后十分高兴,说道:何将军是为救第六军主将周颍身负重伤,嫁给何耀辉以报恩是周颍的一直心愿。现为战时,顾及不了太多,烦户部尚书程知义调拨房屋,烦礼部尚书孙员外按排明日而给二人举行婚礼,不知周颍将军以为如何?周颍脸红了一下道:谢师傅关心,徒儿的事全凭师傅作主。黄义明道:将周颍的婚事办了,也了去我的一桩心事。我初临因姜扬村时,共收有八个徒儿,现皆已名花有主。还有一个后收的徒儿宋倩雯,实由大徒赵凤英代授武功,等以后有合适的主儿再说。

黄义明又问起莫卧尔帝国犯边之事?兵部尚书杨忠良回答道:据谍报,逆伦邦主卢桂生侦知安南兵败,救助无望,怕我邦来伐,除在野人山一带设关固垒以加强防范外,特派人送上厚礼十万两黄金,请莫卧儿帝国来救。莫卧尔国王贪财,已派马哈德为帅,率兵五万并一千头铁甲战象,翻越那加丘陵,沿勒鲁里河,越过萨拉马蒂峰南口,渡过钦敦江,进入我邦。其前行目标,是进袭好古城。我已叫媳向云、子晓黎将第三军前住乌尤河一线阻击。并请宋倩雯、马力田二将军率第一军为后援。只是莫卧尔军的铁甲象阵十分厉害,且有千头之多,刀箭不入,难以阻挡。我特关照向云、晓黎只可骚挠敌后,节节抗击,以给元帅返都争取时间,至于如何破敌,尚请元帅拿出主意。

黄义明道:不知在坐各位有何破敌良策?杨忠良道:属下倒有一计,不知可否?黄义明道:请说出来给众位听听。

杨忠良道:听闻元师在镇南关外以火牛阵歼敌五万。此莫卧尔铁甲象阵虽刀枪不入、坚不可摧,但亦怕火攻。现媳向云、子晓黎率第三军在乌尤河一线阻敌位置之东,有因道支湖,两侧各有溪流入湖,现该湖水浅可涉。而好古城郊多产油火井。该井原为当地民众为汲水而打,不意井成后流出的非水乃油,以火点之则燃。附近民众皆赴井中汲油,取回家以代柴火。若能派士兵从井中取油万桶,置于因道支湖面,诱使敌军象阵涉湖,再以火燃之,敌军铁甲象阵必摧。

黄义明道:此计甚妙,只是不知使将士取油万桶送到因道支湖面,需时多少?杨忠良道:五日时间足够。

黄义明道:如此甚善。遂让户部向城内民众广购可密封有盖竹筒万余。又命令刘宏业率后十三家军士兵取油五千筒,前往因道支湖面北侧溪流入湖口处放置,并于湖口北侧设伏。又命令孙甜甜率水军士兵取油五千筒,至道支湖面南侧溪流入湖口处放置,并于湖口南侧设伏。另传令关向云、杨晓黎之第三军于五日后凌晨有雾时,突袭莫卧尔军营;以宋倩雯、马力田所统第一军为后援。又向缅王子哥娑尼借战象五十头,要他届时派将带领象队为第三军先导,以突袭莫卧尔军营。缅王子哥娑尼表示:如此重要战役,他要亲自参加。黄义明道:王子千金之躯,不便以身犯险。哥娑尼王子不听,坚持要去。黄义明也只能由他,但告诫他待敌军象阵出营应战后立即回撤。缅王子应诺。

黄义明又道:莫卧尔帝国是中国西南边大国,与中国以喜玛拉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隔。《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今要与莫卧尔帝国开战,请诸位先听我介绍一下莫卧尔帝国的历史。

莫卧尔,中国古称“身毒”、“天竺”,西人称“印度”,其源自于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称印度河,此河亦是古印人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文明起源甚早,其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其远古文明由土著达罗毗荼人创建,传其信仰“吠陀教”,这一宗教的已知教义是:信仰多神,将人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等级。此时的印度,是小国与部族林立状况,内部混战不断。

约至中国商代,有一支来自西方的白种人雅利安人征服了达罗毗荼人,在恒河谷地立国,建立了众多城邦,印度历史开始进入到吠陀时代(约前1500年前后)。而此时古印度的土著居民沦为不入流的“贱民”阶层,他们的信仰却被新来的征服者接受,在继承吠陀教的基础上,创立了“婆罗门教”。根据其教义,雅利安人部落形成了四大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亦称为“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约形成于中国东周时期,但其影响沿续至今。

婆罗门具体指教士和学者(最高);刹帝利具体指贵族和战士(其次);吠舍具体指农夫和客商(再其次);首陀罗具体指农奴和奴隶(最低)。而产生于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吠陀经》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其与前此吠陀教义的区别在于:吠陀教信仰多神,而婆罗门教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这三大主神分别代表了宇宙的“创造”、“护持”、“毁灭”三大力量。婆罗门教还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人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其又认为世界是“原人”创造的,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已被雅利安征服的原印度土著“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时期(前6世纪前后),古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在印度北部,有十六国混战,最终的胜利者是摩揭陀国,统一了恒河流域。而约至中国战国时期(前4世纪左右),来自西方的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其侵入了印度西北部,派驻总督进行统治。这一统治遭到来自孔雀家族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带领民众的反抗,他逐走马其顿入侵者,再度统一了印度北方,建立起孔雀王朝,定都于华氏城(巴特那)。

孔雀王朝的历史持续了约一百五十年(约前324—约前188年),待该王朝的著名国王阿育王死后(约中国西汉初期),孔雀王朝陷入战乱时期,很快灭亡。孔雀王朝灭亡后,位于印度西北方向的希腊人、安息人、塞种人、贵霜人先后入侵印度。贵霜人并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贵霜帝国,其面积约含印度的恒河流域、后来的阿富汗、伊朗的部分国土面积,西达里海周边地区。但此后贵霜帝国也分裂成若干小国(约中国西晋时期)。而笈多王朝(320—540年)却在印度兴起,再度统一了印度北方(约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在笈多王朝晚期,国家分裂成四个王国相互混战,直至戒日帝国(606—647年)兴起,戒日王重新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此时约在中国隋末唐初时。但戒日王死后,戒日帝国很快解体,印度北方恒河流域又重新陷入小国林立状态。

但由上古直至中国唐宋时,不论印度如何分裂混战,左右印度社会的精神支柱,始终是婆罗门教与佛教。在此先重述一下婆罗门教的情况。

婆罗门教传至约中国唐宋时期(8、9世纪),演变为“印度教”,这一宗教与婆罗门教无本质之别,其教义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并认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典仍是四部《韦陀经》,此外还有作为韦檀陀哲学来源的《奥义书》、《森林书》、历史文献《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圣人传记等。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印度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的汇合思想体系,这也是现时印度大多民众所信仰的宗教。

至于佛教,则是作为与婆罗门教对立而产生的印度宗教思想体系。由于婆罗门教把人划分为四大等级,另加贱民阶层,实际上是将人划分为五类,这一做法引起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群的不满,其代表者有诞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属于刹帝利种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释迦,种族名;牟尼,圣者,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生活时代,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晚期、亦即孔夫子的生活时代。释迦牟尼幼时接受过传统的婆罗门教育,二十九岁时(一说十九岁),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诸苦,对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据说他在一棵普提树下静思,觉悟了四谛、十二因缘之理,创立了佛学。

他反对将人划分为种姓,认为人生而平等,只要信仰佛教,加入其僧团组织者,便无种姓之分。为了宏扬佛学,释迦牟尼创立了专门的僧团组织。

释加牟尼把佛教理论,解释为“四谛”。“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谓人一生皆苦,即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皆是苦。“集谛”谓人之苦因,是因为有各种欲望,将其付诸行动,便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其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谓要消灭苦因,就要就要消灭欲望。“道谛”谓消灭苦因的办法即修道成佛。

为此,释加牟尼为其信徒制定了“戒律”,即要求其信徒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信徒男称僧,女称尼,须剃发出家,并遵守出家人的专门戒律。

但是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学来看,仍有一些基本观念来自于婆罗门教。如:

灵魂不灭说。婆罗门教认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灵魂,佛教亦本此观念。而后来中国佛教徒所操“神不灭论”亦本此。

轮回转世说。婆罗门教认为人躯体死后,灵魂可以转入另外一个躯体复活。佛教亦本此观念。

善恶因果说。婆罗门教认为一个灵魂转世会有各种形态,或为神,或为婆罗门等,其取决于婆罗门教徒的虔诚程度。修到“梵我同一”,即可获得解脱,亦即认为宗教所求,是为了获得解脱。而佛教的湼槃说、成佛说均当本此。

据传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仅是对其侍从五人说法,此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组织传教僧团。其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他的弟子后发展到五百人,其中有著名佛学者十人,称“十大弟子”。佛八十岁时涅槃于拘尸那迦城。

其后佛教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其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前304-前232年)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又派人到周边国家传教,而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这一段时间也是佛教在印度的最兴盛时期。佛教的传播大致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佛教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学在传播过程中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派,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方可成佛,称作修“菩萨果”,小乘佛教只主张个人修教,称修“罗汉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真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青天武帝

龙城老仙

老婆忌日,我重生了

馨馨子主上

我以科学证仙道

疯狂炸弹

重生:火热1990

我会女装

东京房东

八鸽子

神医小村民

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