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说3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廖化,三国雄儿传,日新说313,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六日中午,阴平桥头。
诸葛绪带着魏军步骑风尘仆仆赶回来了。
此时桥头魏营的营垒化成一大堆灰烬,许多地方还在冒着青烟,热风拂过,一股烧焦的味道扑鼻而来。
驻马桥头的诸葛绪抽了抽鼻子,默然无语。
有将佐禀报桥面虽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桥梁结构依旧完好,紧急撤退的蜀军没有时间彻底摧毁一整桥,因此军中不用几个时辰就能够修复桥面,他请示中军是否让兵马原地休整,等待桥面修复后继续追击。
桥能很快修好,但人能追上去么?
诸葛绪没有迅速下令修桥,而是拍马掉头往回走,身边的将佐摸不清这位雍州刺史的心思,只能够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人到中年的诸葛绪高冠佩剑,长须及胸,马上神采拔类超群,颇有儒将之风。
他出身琅琊诸葛氏,不俗的家声为他的仕途增辉不小。这个由前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开枝散叶的家族,在汉末乱世中人才济济,最有名的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属三国,皆是显赫一时的国家栋梁,虽然数年前诸葛诞在淮南叛乱被朝廷大军扑灭,但这并不能完全影响琅琊诸葛氏的赫赫声望。
源出一脉的诸葛绪同样才调秀出,他担任过地方郡守,率军在淮南与吴军打过仗,多有功绩,又有家声锦上添花,在朝中遂享有文武双全的称誉,此番受命出任雍州刺史,被雍州军民看作是身负重任而来。
他可能会凭着伐蜀之功更进一步,踏青云而入中枢。
但实际上,自伐蜀战役打响以来,统领一路大军的诸葛绪表现却相当谨慎。
旁人看得云里雾里,心如明镜的他暗自苦笑,这滔天之功又岂是能够轻易得手的。
且不说蜀汉姜维军略超群,魏国将帅能与之匹敌的也不过寥寥数人,昔年的雍州刺史王经自视甚高,结果就在洮西被姜维打得一败涂地。
单单国内的重重矛盾,就让诸葛绪用兵愈发持重,三思而后行。
国中伐蜀的阻力很大,曹操、曹真、曹爽三代都曾在汉中栽过跟头,魏国群臣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的汉中险地印象深刻,内外文武都极力劝阻国中征调大军伐蜀一事。
但大都督司马昭力排众议,执意要伐蜀,为此不惜痛下杀手,斩了反对的将军邓敦震慑群臣,而担任攻打汉中重任的钟会同样心狠手辣,打仗之前先借故斩杀牙门将许仪,以严刑酷法让伐蜀的三军将士侧目而视,俯首帖耳。
这种酷烈无情的手段,让深思的诸葛绪暗暗心惊。
国中为何如此急迫、不惜代价地大举伐蜀?
答案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家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孜孜不怠地“作家门”,眼下到了这个地步,大将军司马昭“化家为国”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因为有曹魏代汉的先进事迹可以遵循,大都督司马昭在消灭诸葛诞、大败吴军,取得了寿春大捷后,声势如日中天,司马家“化家为国”也就紧锣密鼓准备着,朝中已经多次有了“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的声音。
晋公、九锡、相国,都非人臣可得。按照这个次序,先封晋公,再封晋王,然后天子禅位,这依样画葫芦的魏晋嬗代就可以在万人称颂中顺利完成。
但高贵乡公曹髦这个少年天子偏偏用生命阻挠了司马家这一朝野皆知的计划。
汉魏禅让,可没先整出天子被当众弑杀这种大逆不道的戏码,仅仅诛灭替死鬼成济等人也难以平息众怒,眼见朝野上下物议沸腾,骑虎难下的大都督司马昭不得不暂时中止司马家化家为国的动作。
但年过半百的大都督多年苦心经营,又怎么甘心放弃这最后一步,于是一个三军伐蜀夺取灭国大功的庞大计划,就这样在大都督府的密室内诞生了。
别看这个庞大计划眼下推进得如火如荼,身处其中的诸葛绪却对各军之间的龃龉洞若观火。
邓艾身为宿将老臣,久镇边境,本是伐蜀统帅的第一人选,却意外沦为一路偏师,承担着围剿沓中姜维这最艰巨的任务,然后眼睁睁看着年轻小辈钟会统帅大军攻下防守薄弱的汉中,轻而易举地摘了桃子。
诸葛绪曾经是邓艾的属下,他了解邓艾的脾性,这员居功自傲的老将必不满意朝廷的制衡。
而事实也恰恰如此,作为西路军的统帅,邓艾私下修信给诸葛绪,借着老上司的身份叙旧,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自己对钟会小儿的不屑和对伐蜀方略安排的不看好,想要试探诸葛绪的真实态度。
诸葛绪暂时没有回信。
邓艾功高跋扈,钟会恃宠骄横,夹在中间的诸葛绪如履薄冰,他是一步三思,但求无过。
所以早在第一日凭借侦骑优势探知姜维军可疑动向后,诸葛绪权衡利弊,选择迅速撤出桥头,回救后方的大军粮草,自保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